華語文學登上國際 翻譯扮橋梁

旺報【記者李怡芸╱綜合報導】 華語文學近年逐漸受到國際的重視,當華語當代文學大量作品走出去,翻譯在其中發揮至關重要的橋梁作用。然而文化差異,確實曾令許多翻譯者和漢學家費盡心思。 在北京舉辦的「如何翻譯當代中國文學」論壇上,曾翻譯過張愛玲、蘇童、劉震雲、王小波等作家的李素指出,其實在捷克最受歡迎的中國作品是唐詩,但許多譯成捷克語的唐詩,由譯者加入了許多自己的理解,以至於當她試圖去找原文時,竟很難找到正確的對應原典。 《中國在梁莊》作者梁鴻也以自己的作品為例,日文版譯者就對於書中「五奶奶」這樣的稱呼很感頭大,因日本的親屬關係裡沒有這樣的稱謂,但梁鴻認為人物關係仍是書裡重要內容,如果完全用名字來替代就變了味,最終決定將「五奶奶」簡化為「奶奶」;此外,美國翻譯曾向梁鴻表示「我非常稀罕你」這句中的「稀罕」在英語裡很難對應。 李素也指出,中國的翻譯傳統中,「信」是在「達」和「雅」之前的,但她認為西方翻譯中文,「達」和「雅」會更優先,譯者對原文進行加工或刪改可能都是必要的。她也指出,因漢語是相對彈性的語言,而西方語言沒那麼大的彈性,若追求「信」反而可能讓人產生閱讀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