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郵》揭中共統戰新加坡:華文媒體幫北京宣傳?「聯合早報」回應了

《華盛頓郵報》24日刊出長篇報導「北京立場的回聲,在新加坡引起焦慮」,指出中共透過媒體宣傳、海外華人團體對新加坡進行的統戰行為,已經在當地引起擔憂。皮尤研究中心去年對19個國家進行的民調發現,新加坡是對中國和習近平持有正面看法的3個國家之一。

一些觀察人士擔憂,新加坡華人的國族身分認同會遭到動搖。新加坡外交部前常務次長考斯甘(Bilahari Kausikan)表示:「如果太多新加坡華人愚蠢到認同習近平版本的『中國夢』,新加坡成功的多種族社會凝聚力將會被摧毀。一旦被摧毀,就無法再重建。」

新加坡近年通過一項打擊境外勢力干涉該國內政的法律。《防外國干預法》去年7月生效後,總理李顯龍在國慶日演講中,特別向華人社區呼籲:「當我們收到任何信息的時候,都必須有所覺悟,想一想:這些信息是哪裡來的?有什麼用意?……我們必須先弄清楚事實,不要『照單全收』。我們必須防範不良外國勢力的干預,必須是來自哪一方。這樣我們才能夠對國家的主權和獨立。」

李顯龍也在演講中強調新加坡華人社區的獨特身份。他說:「華社人士能夠認清國家利益,是因為我們對國家的認同感日益增強,也和我們的文化自信有著密切的關係。」

<cite>新加坡總理李顯龍。(AP)</cite>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AP)

然而《華郵》在報導中指出,中共的政治宣傳已經滲透新加坡,中國版本的「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角色」和「中國內政關鍵問題」立場信息已經在當地根深蒂固,新加坡主要中文刊物《聯合早報》近年也避免在報導中得罪北京。

《聯合早報》發出對《華郵》報導的回應,批評《華郵》「以其既定的思維方式和自身議程,設定報導視角與方式,以此出發組織材料與論證,對《聯合早報》做了大量具偏頗性評論與不公正陳述,讓人遺憾。」

愛國教育與大外宣

新加坡長期在美中之間保持外交中立,既與美國保持緊密軍事、經濟聯繫,也與北京有緊密經濟關係。然而,習近平政府將東南亞視為大外宣的主要投射地區,長期在該地區增加政治與媒體宣傳,並鎖定華人社區做為重要統戰對象。

為了更好地推廣「習近平思想」,中國將通過一項「愛國教育」立法。根據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6月底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草案第二章「職責任務」第22條規定:「國家加強與海外僑胞的交流,做好權益保障和服務工作,增進海外僑胞愛國情懷,弘揚愛國傳統。」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表示,中國的信息宣傳有兩個層面,一是增強中國的形象和計劃,二是通過營造「美國是危險、挑釁和破壞秩序的感覺」來限制美國在東南亞的作用。

<cite>2023年6月1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cite>
2023年6月1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在東南亞,中國國營電視台無論是中文或英文節目都很常見,北京官方通訊社《新華社》也與該地區的媒體機構簽署內容分享協議;同樣,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也以大多數東南亞語言和中文進行廣播。此外,中國在馬來西亞通過擁有強大商業利益的企業或商人,收購了當地的華文報紙。

「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國際網絡政策中心的分析師張羽楊(Albert Zhang)表示,除了傳統媒體組織外,中國還善於利用社交媒體上的虛假信息宣傳,將海外華人社區「當成海外影響的媒介」。

《聯合早報》雇員稱公司自我審查

《華郵》指出,有鑑於中國的經濟實力,一些新加坡媒體也採取避免得罪北京的立場。當地一些小型網路媒體已經養成依賴,透過中國社交APP(例如WeChat)觸及讀者和廣告業務。一家新加坡華文網媒的編輯承認,他們會自我審查,平時避免政治敏感話題、推動有利於中國的信息,以確保不被APP屏蔽。該編輯表示,被封鎖會對他們的讀者群和廣告收入造成「雙重打擊」。

新加坡發行量最大的華文報紙《聯合早報》的立場也受到影響,該報為保持中國市場,對敏感議題避而不談。《華郵》和ASPI研究《聯合早報》2022年至2023年初的700多篇文章後,指出雖然該報曾是新加坡在中美之間謹慎中立的一面鏡子,但現在常常呼應北京激進的虛假言論,包括否認新疆的人權侵害,並聲稱中港境內的抗議活動是「外國勢力」挑起的。

《聯合早報》自2016年以來,定期刊登至少兩位中共官員的專欄文章,但並未註明他們的黨派,僅稱他們為「中國時事評論員」。其中一位專欄作家鄧清波,是湖南省網信辦網絡宣傳評論處處長,而另一位丁松泉則是浙江省湖州學院副院長兼黨委委員,曾在浙江省教育部門擔任過多個職務。

還有一位香港撰稿人被點名,《聯合早報》在邢云超的專欄註明作者為「香港社會學學者、語言學教授、劍橋智庫創辦人」。《華郵》指出,邢云超常在中國官媒《中國日報》和新加坡私營報紙《聯合早報》上發表有時幾乎相同的專欄。

<cite>新加坡(AP)</cite>
新加坡(AP)

《華郵》指出,《聯合早報》享有進入中國市場上的罕見機會,並且已經依賴中國市場促進廣告成長。該報10位前任和現任記者匿名受訪直指,公司領導層不願冒著被中國審查機構封殺的風險。

《聯合早報》總編輯吳新迪在回覆《華郵》置評要求時表示,該報「客觀、中立且以事實為基礎」,報導內容不是根據政治傾向選擇的。吳新迪還表示,評論版面的目的是涵蓋「各種觀點」,報紙不希望「僅因專欄作家的背景而草率地拋棄某些觀點」。他表示,該報紙的正式立場僅在其社論中表達。

吳新迪進一步解釋說:「《聯合早報》會盡可能核實所有作家的背景,同時尊重他們希望如何介紹自己。」關於報紙的報導,他補充說:「確實,在我們報導某些主題時,可能並不隨西方的意思起舞。但僅因此就將我們歸為親中共的媒體,似乎過於輕率和隨意。」

中國市場對《聯合早報》很重要

《聯合早報》創建於1983年,前身是1923年創刊的《南洋商報》和1929年創刊的《星洲日報》,該兩家媒體在新加坡政府支持下合併。2003年,報社成立周年活動上,時任總理李光耀表示:「作為一個國家,我們希望至少保留一份高品質的華文報紙,就是《聯合早報》,一項我們必須盡力推廣的國家計畫。」

《聯合早報》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同時服務新加坡和中國的讀者。自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該報的報導和評論在較高級別的中共幹部之間傳播。它在中國的影響力不斷增加,並成為少數可以在中國訪問的外國華文新聞網站。前總編輯林任君表示:「我們稱之為『一報兩國』。我們知道我們對中國的價值在於,我們提供了他們所沒有的東西......我們成為了他們的一扇窗口。」

儘管在中國的影響力增強,但《聯合早報》在新加坡的讀者群持續下降,尤其現在他們還面臨年輕人華語水平降低的問題。為了吸引新的網路讀者,他們推動了影視和臉書(Facebook)直播內容,建立了由千禧一代和Z世代創作的內容品牌,但訂閱用戶數量仍持續下降。根據公司文件,2020年《聯合早報》在新加坡的紙質和數位版發行量從2015年的18.79萬份下降到14.4萬份。

由於整個新聞業務收入下滑,母公司在2021年將其媒體業務,包括英文《海峽時報》(Straits Times)和其他語言報紙,劃分至「新加坡報業」(SPH Media)旗下。現在,他們不再向公眾公開發行量數據和其他財務記錄。

中國市場對《聯合早報》至關重要。據該報記者透露,該報每個月在中國擁有超過400萬讀者,幾乎是其新加坡華語讀者數量的兩倍。中國市場為該報帶來廣告和付費特稿,也吸引瞄準中國消費者的廣告主。

而在新加坡,雖然《聯合早報》讀者數量下滑,但仍具有顯著影響力,部分原因是它與政府關係歷來密切。政府對當地媒體實行嚴格控制,該報舉行成立周年活動時,新加坡總理與高級官員也都會參加。根據《路透》調查,該報在讀者之間的信任度也很高,且「新加坡報業」壟斷了當地的紙質新聞市場。

編輯取向受北京影響?

《聯合早報》的記者表示,立場明顯轉向北京是在2019年,香港抗議活動達到高峰時,該報主要的微信頁面遭到封鎖,至今仍然無法訪問。這被視為一項警告,該報還有在微博上的帳號,也擔心《聯合早報》網站本身可能會被封鎖。幾位記者指出,《聯合早報》在中國的網站版本與在新加坡可訪問的版本不同,編輯會從中國版本中隱藏敏感新聞報導。

多位現任和前任記者表示,避免在中國被封鎖成為《聯合早報》高層領導的主要優先事項。一位記者表示:「這是我們做任何事情的基本前提。」高層的優先政策已影響報紙的編輯方向,包括針對新加坡讀者的報導。該報的記者認為他們陷入了「雙重困境」,既受制於新加坡的審查,又受制於中國的審查。

2021年12月,該報獲得中國網球名將彭帥的獨家專訪。此前,彭帥在她的微博帳號上控訴,遭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強迫發生性關係。但在《聯合早報》的6分鐘採訪中,彭帥否認受到性侵,並表示她過著自由的生活,這是自她發布指控以來唯一一次直接露面。一些記者表示,他們相信該報被挑選來宣傳中共的立場,而且全球觀眾可能更信任《聯合早報》,而非中國官方媒體機構。

一位認為《聯合早報》為中共喉舌的前記者表示:「就在那一刻,你可以看到中國政府允許外國媒體進行訪問,這是非常罕見的情況,而《聯合早報》以能做這樣的外交渠道和中國思維的詮釋者為榮。」

<cite>中國網球名將彭帥2022年2月8日出席觀賞2022北京冬奧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決賽,見證谷愛凌的奪金時刻。(AP)</cite>
中國網球名將彭帥2022年2月8日出席觀賞2022北京冬奧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決賽,見證谷愛凌的奪金時刻。(AP)

近期,《聯合早報》在許多議題上都順從北京的官方論述,包括疫情封城、「白紙革命」以及2月份美國擊落中國間諜氣球的報導。在這些報導中,經常暗示美國反應是非理性的,是美國衰弱的徵兆。

根據《聯合早報》公開其回覆《華郵》的所有內容,在回應中立與平衡報導的提問時,吳新迪表示:「我們也大量引述國際通訊社與西方正規媒體關於中港台地區的報導。當我們報導中國或任何一個地方的新聞時,所在地的正式數據和信息是首要來源。相對而言,我們報導的台灣新聞並不多,多數是我們駐地記者寫的,在選擇素材時,並沒有根據其政治傾向性作為選擇引用的標準。」

2022年末,《聯合早報》開始與香港人工智慧(AI)公司「商湯科技」合作。商湯科技曾因使用臉部識別技術侵犯維吾爾族少數民族的人權,而遭到美國政府制裁。吳新迪表示,這項合作僅為期一年,旨在探索如何利用AI技術改進視覺內容呈現和用戶體驗。他並表示,《聯合早報》「無意捲入中美大國博弈中」。

荷蘭國際關係研究所(Clingendael Institute)研究員何森璱(Sense Hofstede)表示:「《聯合早報》給讀者的親北京印象,可能會讓中國觀眾相信新加坡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友好程度,比其以美國為中心的安全政策所證明的要更高。」

對於《華郵》提問《聯合早報》編輯方針是否將「進入中國」納入考慮?吳新迪還回應道,中國數百萬讀者訪問其網站,「正因為我們新聞的角度和解讀,與中國國內的媒體有別……在少數必要的情況下,對於一些新聞課題和內容,我們會對中國的市場,和全球其他的市場,做更細緻的處理,但我們的底線是,這樣的分化處理,不能牴觸我們的新聞專業原則。」

吳新迪並表示:「客觀事實是,在中國大陸境內也遇到瀏覽器打不開我們的文章,或者完全打不開任何文章,但我們繼續秉持一貫的方針。在中西方對立日益尖銳的時代,我們堅持不站隊的原則,也拒絕在壓力下被迫站隊。」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