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郵:美國推動「印度製造」無法去風險化,核心零件仍然來自中國

美國近年來為了實現供應鏈「去風險化」,已將投資焦點轉向印度等中國以外的地區。然而,美國政府和企業的決策者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儘管印度努力擴大智慧型手機、太陽能板和藥品的生產,但這些產品的核心零組件仍依賴中國。隨著印度製造業的擴張,對中國進口的依賴也隨之加重。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2日報導,根據印度智庫「全球貿易研究倡議」(GTRI),印度自中國的進口成長速度是其他進口來源的兩倍,現在中國進口幾乎占印度進口總額的三分之一,涵蓋了電子產品、再生能源和製藥等行業。

金德爾全球大學(Jindal University)印中關係專家斯里帕娜(Sriparna Pathak)指出,即便其他國家將生產基地從中國轉移到印度,但只要中國仍是主要的零組件供應國,這些國家就無法真正實現「去風險化」。

美國和印度的政策制定者都開始意識到,「去風險化」是需要時間的過程。印度手機協會(ICA)會長莫辛德羅(Pankaj Mohindroo)表示,印度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才能建立足以取代中國的大規模製造能力或供應鏈,在此之前,印度仍需要依賴中國的資源和技術。

<cite>2023年9月,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工廠正在製作風力渦輪機葉片,這裡是印度少數能生產太陽能組件的地點之一。 (美聯社)</cite>
2023年9月,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工廠正在製作風力渦輪機葉片,這裡是印度少數能生產太陽能組件的地點之一。 (美聯社)

印度從中國進口核心原料

印度工業聯合會(Confederation of Indian Industry)指出,目前約三分之二的印度電子元件進口——如電路板和電池——都來自中國。儘管印度長期以來是藥品出口大國,但其對中國重要原料(例如乙醯胺酚)的依賴程度不容忽視。從2007年到2022年,中國在印度化學品和製藥進口占比成長超過50%。此外,印度作為紡織品和成衣出口國,也增加了對中國紗線和布料的進口。

印度在汽車零配件和太陽能板原料的進口上也越來越依賴中國。近年來,印度在太陽能領域的產能大幅提升,對美國市場的太陽能板出口亦自2022年起激增。然而,在此期間,印度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的依賴程度也加深。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報告,2021年至2023年間,印度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板組件包括模組、電池、晶圓和太陽能玻璃等。

拜登(Joe Biden)政府的一名高級官員表示,排除來自中國的產品對美國供應鏈來說並不現實。因此,華府採取了更實際的觀點:有效實現供應鏈多元化的第一步是先在當前可以進行多元化的部分建立穩固基礎,然後再從這個基礎上向上游供應鏈擴展。

針對印度在製造太陽能板方面對中國零件的依賴,該官員表示,供應鏈去風險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仍在初期階段,但已經來到了轉捩點。不僅美國和印度,我們的朋友和盟友也清楚認識到,對單一供應來源的過度依賴對綠色能源經濟而言是不可持續的,因此需要集中精力進行去風險化,這一過程需要時間。」

<cite>2023年6月23日,印度總理莫迪訪美期間,與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在華府舉杯。(美聯社)</cite>
2023年6月23日,印度總理莫迪訪美期間,與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在華府舉杯。(美聯社)

印度必須依賴中國,才能提升製造

印度製造業也依賴中國的專業知識。正如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莫蒂(Ashoka Mody)在《印度人報》(The Hindu)上指出,中國能夠幫助印度在全球技能階梯的最低層次上站穩腳跟,所以印度必須迅速抓住機會,努力提升自身技能,以跟上技能階梯上升的步伐。

許多印度分析人士指出,這形成了一種矛盾且諷刺的現實。為了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印度可能需要加強與中國的合作。目前,印度工業代表正在向政府施壓,要求放寬對中國技術專家的簽證限制,以便他們能協助印度使用中國的機器,製造智慧型手機、紡織品甚至鞋類。

印度手機協會會長莫辛德羅表示,印度至少需要五年的時間來建立能夠取代中國的大規模製造能力或供應鏈,而在此過程中,印度必須依賴中國的資源和技術,並且需要美國的支持才能達成這一目標。

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納格斯瓦蘭(V. Anantha Nageswaran)建議,當局應該放寬對中國投資的限制。他指出:「為了促進印度製造業發展並將印度納入全球供應鏈,印度不可避免地需要融入中國的供應鏈。」

<cite>2023年9月21日,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工人正在鹽漠中搬運太陽能電池板,興建一個大型太陽能風電混合發電廠。(美聯社)</cite>
2023年9月21日,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工人正在鹽漠中搬運太陽能電池板,興建一個大型太陽能風電混合發電廠。(美聯社)

自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後,印度關閉了對中國投資的大門。然而,近期印度政府的行動顯示出一些軟化跡象。一位政府官員告訴《華盛頓郵報》,自4月以來,印度當局已批准了至少11項涉及中國的電子行業投資案,其中包括中國電子元件製造商立訊精密(Luxshare Precision)的提案。

此外,中國企業Vivo已在新德里附近啟動建設一座智慧型手機工廠,旨在提升出口。中國快時尚集團Shein將與印度Reliance合作,瞄準出口市場。中國的上海汽車集團與印度JSW集團合作成立合資企業,計劃2030年之前在印度生產100萬輛電動車,初期供應印度國內市場,之後銷往國外。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在印度製造業的直接投資將顯著增加。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Lin Minwang)指出,即便印度開放對中國企業的投資,中國資本也不會大規模流入印度市場。他提到,印度政府對中國投資的態度仍然不友好,例如中國手機商Vivo、Oppo和小米在印度曾面臨逃稅或洗錢調查,幾名公司高層甚至被逮捕。

儘管如此,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的供應對於印度實現製造業雄心仍然至關重要。印度議題對話組織「阿南達阿斯本中心」(Ananta Aspen Centre)執行長巴格契(Indrani Bagchi)表示:「無論我們怎麼說,中國仍是最大的零組件製造商。我們無法避開這一點,也不會讓這成為我們工業成長的阻礙。」

<cite>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美聯社)</cite>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美聯社)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