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總統網路民調專欄/藍白不合後,選後還可能再合嗎?

菱總統網路民調專欄/藍白不合後,選後還可能再合嗎?
菱總統網路民調專欄/藍白不合後,選後還可能再合嗎?

張佑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台灣大學社科院東亞中心主任、台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中心主任

根據社會認同理論,當我們對一個群體(如政黨)具有認同感,可能會導致對內群體的偏好(in-group favoritism),以及對外群體的偏見和敵意(outgroup hostility),這些都可能導致社會的情感極化(affective polarization)。本文關心的問題是,群體間的競爭(competition)與合作(cooperation),如何塑造群體間的態度?這個問題對於研究情感極化的學者非常重要。

根據Bassan-Nygate and Weiss(2022)兩位學者的研究,群體間的競爭會加劇對外群體的負面情感和歧視。競爭強化社會認同的顯著性,加強“我們”與“他們”的心態。作為一種社會認同範疇裡的政黨認同,無法成為一個例外情況。

另一方面,按照群體接觸論的框架,他們將合作視為減少偏見的必要條件,跨身份群體的合作可以有效改善群體間的敵對關係。因為合作創造了共同目標和獎勵結構,導致不同群體共同的命運,將有助於彌合先前疏遠群體之間的鴻溝。其次,合作可能通過重新劃分(recategorization)社會身份或出現超級社會類別(superordinate social category)來減少情感極化。

台灣社會剛經歷從「藍白合」到「藍白不合」的激烈過程,正好可以用來檢驗在選戰過程中,團體間採取的競爭與合作策略,究竟對台灣社會情感極化造成何種影響?

三黨的負面黨性已無差別

本文參考Caruana等人的研究設計,使用兩道題目作為判別民眾是否具「負面黨性」(negative partisanship)或稱負面評價的衡量基礎。第一,在政黨情感溫度計(feeling-thermometer)上民眾給予某政黨3分以下的評價(滿分為10分);第二,民眾回答該黨是他「絕對不會投票給它」。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該民眾就對某政黨具「負面黨性」。本文分析資料來自菱傳媒今年所做的民調,成功樣本大約12000份左右。

台灣社會對民進黨的負面黨性很高,從今年5月份開始到現在,都維持在4成5以上。民進黨在中央完全執政,所有執政包袱必須概括承受,沒有推卸責任的藉口。比較奇怪的是對國民黨的負面黨性,國民黨在野8年了,民眾對它的負面黨性仍在4成以上。而且,隨著選戰的白熱化,負面黨性不斷增加,也達到4成6。這種情況可能與喜歡民進黨者,會同時討厭國民黨有關,我群與他群的界線非常明顯。還有,年輕族群對國民黨一直沒有好評價,導致國民黨的負面黨性不容易降下來。而變化比較大的是對民眾黨的負面黨性,今年6月之前只有3成左右,8月後就上升到4成,11月就快接近4成8,已和民進黨差不多。這說明討厭民眾黨者,除了民進黨支持者外,還有能包括新加入的國民黨支持者。

「藍白不合」對情感極化的衝擊很大

菱傳媒的資料顯示,今年11月23日晚上藍白陣營經過激烈衝突後,對民進黨的負面黨性沒有什麼影響,但對國民黨和民眾的負面黨性,則有顯著的增加,主要來源就是這兩個群體已不再視對方為「內團體」,雙方支持者開始出現「敵意」的情感。

民進黨的支持者,對國民黨和民眾黨的負面黨性,在10和11這兩個間的變化不大,對民眾黨的負面黨性稍微高一些。國民黨的支持者,對民進黨的負面黨性已經很高(9成以上),在10和11這兩個月間的變化不大。

然而,國民黨的支持者,對民眾黨的負面黨性,在10和11這兩個月間的變化很大,突然上升23.3%。同樣地,民眾黨的支持者,對民進黨的負面黨性,在10和11這兩個月間的變化不大,而且微幅下降7%左右。然而,民眾黨的支持者,對國民黨的負面黨性,在10和11這兩個月間的變化很大,突然上升23.03%。

隨著總統投票日越來越近,國民黨與民眾黨支持者對雙方陣營的負面黨性,只會持續再高,選前出現大和解的情況不大。

選後藍白再結盟的可能性

許多社會認同理論者的研究指出,由群體領袖主導的談判形式,會影響群體成員的態度。根據這一個論點,不同黨派菁英的良性互動及其結果,會塑造選民新的態度。因此,我們可以合理推論,在明年總統及立委選舉後,藍白兩個政黨如果組成政黨聯盟,或合併成一個新政黨,他們的支持者將會更新他們對另一政黨的評價,跨黨派的合作會減少彼此間的情感極化。同樣的,如果民進黨將來也能夠採取跨黨派的合作方式,更能有效降低台灣社會日益高漲的情感極化現象,這也是我們期待的「好結果」。

菱傳媒原始網址:菱總統網路民調專欄/藍白不合後,選後還可能再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