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互聯時代 台廠如何把智財權、服務變商機?【Gia專欄】

圖取自pexels
圖取自pexels

文/劉家瑜

國際地緣局勢升溫,美中科技角力,台灣成為了全球聚光燈下焦點。然而,貿易戰中的重要議題「智慧財產權」,在台灣的學研界與中小企業普遍都面臨1)庶務化、2)治理困難、3)發展疲態等困境。

學研界連年投入精力和金錢產生的大批專利,大部份成為管理負擔。台灣在半導體與高科技力雖受全球矚目,但仍未翻轉「技術貿易逆差」的現實。光電協進會和台灣智慧資本共同舉辦「IP思維提升論壇」,由台灣智慧資本執行長張智為帶領專家們討論,梳理出以下要點:

台灣智慧資本執行長張智為。劉家瑜攝
台灣智慧資本執行長張智為。劉家瑜攝

智財權為什麼重要?

軟體吃掉了世界,而服務又吃掉了軟體,當「everything as a service」的時候,各行各業都產生巨大的變化,在萬物互聯的時代,譬如汽車產業、醫療產業的大健康服務,電網、建築、水處理、成衣產業等,現在還沒有太多的必要專利,也沒有標準社群組織,但未來有可能變成以服務為中心,智慧財產權除了帶來價值的提升外,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副理事長詹婷怡認為,它會有一個全新的賽道。

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副理事長詹婷怡說,台灣廠商大部分的思維仍停留在製造產業,當everything as a service的時候,服務跟軟體體現的就是無形資產(intangible property),這個觀念在全世界已經走了20年,但臺灣的經濟典範轉移沒有跟上。因為軟體是要世界以服務導向,當everything as a service的時候,如果台廠沒有抓住時機,即使價值再怎麼提升,思維再怎麼提升,仍沒有辦法做到以IP去做生意,去創造價值。

 

台廠面臨什麼困境?

台灣專利申請與維權制度跟不上數位世代速度,只有像台積電這樣的超大型科技公司(BIG TECH)具有必要規模、參與並利用專利的情況。全球專利體系被美、中、歐此等大市場國家主控,IP經濟也受大企業把持,智慧財產體系變成不是為智慧效力,而是為資本效力,這並不只是台灣的問題,是全球小市場國家與中小及新創企業的共同的問題。

台灣科技產業與全球BIG TECH緊密連結,在傳統專利經濟上,也需要由製造業防守思維提升到「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因應公司治理意識提升,台灣科技業已開始對於「治理專利資產」形成一定的氛圍,制定KPI與行動計劃。然而,台廠多數於全球供應鏈中間位置,過去難以「自行主張專利權利收益」的原因在於:主張的對象上不是客戶、就是死敵; 造成客戶關係緊張與形成你死我活的專利大戰,皆非企業樂見。

而且從申請專利及維護成本不斐,臺灣申請一個專利大概3萬到4萬,美國大概50萬台幣,多國申請大概200萬台幣,清華大學每年在專利申請就花了4,000萬到5,000萬,因為申請專利一定會被公開,如果只在台灣申請、不申請其他地方的專利,將在全球變成公共財,所以一般沒有準備好50萬~200萬的資金,廠商大概不會申請什麼專利,如果把專利賣掉的錢扣回來,是在做虧本生意,而且費用是往後發生的愈來愈高,任何沒有授權、商轉化的專利,對申請人來說「是負債不是資產」,這變成專利申請的陷阱。

再來是申請專利耗時,須花2~3年才能獲證。這都是非常高的成本,也是只有大公司才玩得起,這只是取得權利而已,之後的維權還要打訴訟更難。要在美國打一個專利訴訟,一年大概200萬美元。全球80%的專利集中在200間公司手上,一般都是超大型的科技公司有辦法玩專利。為什麼大公司需要那麼多專利,當年Google非常反對專利體系,但近幾年前卻開始大量收購小公司,因為如果沒有專利,Google會被同業告死,這是一個大國間的核子軍備競賽。

成功大學企業關係與技轉中心主任張志涵表示,「專利是法律檔案,不是技術論文」,因此,主角不是只有發明人,要怎麼樣寫出一個有「牙齒」的專利,專業的律師也很重要,如果這個思維錯誤,專利就沒有品質可言。

 

如何改善困境?

1.推動「營業秘密」註冊制度

以台積電來說,除了專利,內部還運用現有資訊系統,改編建立成「營業秘密」註冊系統,對資訊安全採取更高等級的保護措施,以防資訊外洩、駭客攻擊或員工不當的竊取。台積電副法務長謝福源則坦言,當初建立此制度是「先求有再求好」。他建議,可以先區域性在全面,不用一開始就全面推行,因為各單位配合的熱度不見得會完全一樣,當然總經理跟董事長能支援那是最好的。

台積電先從研發部門推行,再來往IT部門的智能製造,之後再去推產能、價格等這些商業運營這一塊的營業祕密也逐漸註冊,也建立激勵註冊及評選,並獎勵註冊優質營業秘密創新之辦法。另外,台積電還指定具法務、智慧財產管理、資訊技術等三種領域專責人員負責營業秘密註冊與管理。

謝福源建議,中小企業在規模還沒有很大的時候,也可以儘快建立「營業秘密註冊」制度,慢慢把制度建立,逐步去優化、改善。台灣像金融、旅遊、餐飲這一類也能夠考慮註冊,把營業秘密註冊制度逐步系統化,就會衍生一些創新的管理、競爭優勢跟一個鼓勵創新的文化。

 

2.Web3時代為小市場帶來契機

區塊鏈蓬勃發展,使資訊流變成金流,台廠要讓IP不是只有防禦的角色,而是可以幫忙賺錢的角色,而甚至做創新資產的角色。在數位轉型的過程,當科技與場域結合的時候,許多會跟場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有關,場域知識如何為既有的企業創造更高的價值,智慧產權如何跟商業模式扣結起來,這就是新賽道裡新的管理方式、新的變現方式。

專利制度是極度中心化的體系,更甚於金融。隨著Web3浪潮在全球漫延,去中心化的新型IP價值載體可能是數位資產中的重要一環,而產出大量高科技發明的台灣應該更關注此發展,不但可能翻轉過去IP管理疲態,更可能創造全新產業生態鏈。

 

3.培育慣性與人才 啟動「IP內循環」

因此,第三方專利授權服務,特別是專利池型態的聯合對外授權機構就顯得特別重要。此外,在全球萬物互聯,傳統產業數位轉型,以及ESG的各種發展趨勢帶動下,台灣的科技力,有機會在許多新應用領域找到藍海,對於IP授權來說,異業授權的機會,以及有別於產品品牌與服務品牌的「聯合技術品牌」(joint technology brand),將是形成台灣科技力新出海口的重要戰略手段。

在台灣本土,「IP內循環」市場產值估計有百億,雖然經濟規模上不如國際貿易重要,但提升台灣科技地位與IP價值,將是重要起點。由產業內循環啟動,形成對IP資產化治理的慣性與人才培育,將是翻轉千億的IP貿易逆差,甚至上看三至五千億IP貿易順差的基礎建設。

延伸閱讀:

下個賠錢貨? 金管會推動「平價長照險」 壽險全數說NO【Gia專欄】

樺漢滿手小金雞 董座朱復銓為何轉身聚焦「本業」獲利?【Gia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