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斑是什麼?嬰兒蒙古斑成因跟媽媽動到胎氣有關?這些胎記才需當心病變!

蒙古斑你聽過嗎?一位媽媽向婦產科醫師透露,女兒出生時有蒙古斑,婆婆看到後指責是她懷孕期間動到胎氣所致,引發網友抱不平,專家也跳出來否認這樣的說法。究竟蒙古斑是什麼?嬰兒身上常見的胎記有哪些?寶寶有蒙古斑、胎記的話,爸媽可以怎麼做?趕快跟著Yahoo奇摩小編一起認識嬰兒胎記與斑點,多一點了解、少一些憂心!

蒙古斑長得和瘀青很像,常出現於新生兒的臀部、背部。 示意圖來源:Getty Images
蒙古斑長得和瘀青很像,常出現於新生兒的臀部、背部。 示意圖來源:Getty Images

蒙古斑成因為何?蒙古斑會消失嗎?

蒙古斑(Mongolian spot)又稱蒙古型藍印,因為經常出現在蒙古族等東亞人身上,故以蒙古來命名。蒙古斑正式學名「真皮黑色素細胞增生症」,是新生兒身上常見的色素性斑塊,外觀呈現灰藍或青紫色,斑塊界線不明顯,且皮膚上沒有突起,看起來很像「瘀青」。長庚醫院兒童皮膚科醫師楊靜宜指出,統計顯示,有九成亞洲新生兒身上會有蒙古斑。

蒙古斑成因和胚胎時期有關,當黑色素細胞從神經脊遷移到表皮時,沒有穿透真皮及表皮的交界,於是這些黑色素細胞就被「困」在真皮層聚積沉澱,形成深色斑塊,與孕婦有沒有動到胎氣無關。

蒙古斑的範圍可大可小,常見於新生兒的臀部、背部,肩膀次之,是一種良性胎記,不會惡性病變。有些人擔心蒙古斑會影響外觀,但多數案例會在3歲至5歲後逐漸轉淡,最晚青春期會消退;只有極少數人的蒙古斑會持續到成人期,父母不用太過緊張,也不需特別接受治療。

嬰兒胎記還有什麼?哪些嬰兒胎記建議治療?

蒙古斑之外,新生兒身上的皮膚胎記還有許多種,依形成原因可分成色素沉著、血管畸形和罕見型胎記三大類。其中蒙古斑屬於色素沉著類,其餘類型以下詳細說明:

色素沉著類

先天性黑色素細胞母斑(痣)

  • 說明:又稱黑色素痣,由良性黑色素細胞聚集在真皮及表皮交界所產生,可能分布在身上任何部位,大小形狀因人而異,黑色斑塊上也可能長出毛髮。約有1%至2%的新生兒身上有黑色素母斑。

  • 治療:先天性黑色素細胞母斑通常不用治療;當痣大於0.6公分時,可考慮手術切除;要是斑塊直徑超過20公分,便屬巨大黑色素細胞母斑,惡性機率較高,建議就醫檢查並長期追蹤。

咖啡牛奶斑

  • 說明:是新生兒常見的胎記,斑塊大小不一,顏色呈淡咖啡色。有些寶寶一出生就有,有些則在幼童時期才慢慢出現。

  • 治療:咖啡牛奶斑通常會在新生兒身上出現一到兩個,對人體無害,不必特別治療;如有美觀考量,可等孩子成年後雷射處理。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寶寶身上的斑塊超過六個且每個直徑都大於0.5公分,很有可能是「神經纖維瘤第一型」。小兒科醫師陳映庄提醒神經纖維瘤患者應長期追蹤,隨著寶寶成長,神經纖維瘤數量會逐漸增加,若長在皮膚上,表皮會出現結節影響外觀;長在眼睛時,會影響視力或造成青光眼;長在骨骼上,則可能導致脊柱側彎或骨頭變形,不可不慎。

太田母斑

  • 說明:常見於亞洲人種,多分布於單側臉頰,尤其是眼周或眼睛內,會形成暗黑色斑點,大部分的人是一出生就有,少數則是青少年時才出現。皮膚科醫師楊靜宜提到,太田母斑成因和胚胎的發育過程中細胞移動異常有關,當原應移動到表皮底層的色素細胞停留在真皮層,就會形成藍黑色的色素斑。

  • 治療:太田母斑是良性胎記,不會有惡性變化的可能,唯一缺點是不會自行消失,可能影響外觀及自信。醫師建議,可以趁孩子年紀小雷射治療。

血管畸形類

嬰兒血管瘤

  • 說明:是一種血管異常增生的先天性良性腫瘤,好發於頭頸部,因外觀鮮紅,又被稱為草莓血管瘤。嬰兒血管瘤發生率約4%至5%,較常見於早產兒和女嬰。當嬰兒早產、體重過輕、母親生育年齡較高,或者懷孕過程發生前置胎盤、子癇前症時,寶寶有血管瘤的機率可能增加。亞東醫院小兒部醫師余廷彥表示,寶寶剛出生時血管瘤通常不太明顯,一到三個月大後會快速增長,除了變大、變厚,也可能變得更紅;多數人在五個月至1歲時,血管瘤會停止生長,隨後逐漸消退。

  • 治療:部分不會消退的血管瘤,會造成皮膚膚色不均、萎縮或有疤痕組織,不同的病灶位置,可能有不同的治療方式。皮膚科醫師周宛儀提醒高達六成的嬰兒血管瘤會留下突起或凹陷的痕跡,可能造成毀容、影響器官功能、潰瘍、感染、出血、甲狀腺功能低下,少部分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若不積極採取藥物、注射或雷射治療,影響很大,爸媽應多加留意。

葡萄酒色斑

  • 說明:葡萄酒色斑是因皮膚表面的微血管異常增生所致,由於顏色暗紅、類似葡萄酒的顏色而得名,常見於臉上、頸部或四肢。整形外科醫師羅世倫說明,葡萄酒色斑外觀是平的,出生就會被發現,不會隨著孩子成長而消退;當天氣熱或嬰兒哭鬧時,紅斑會更明顯。

  • 治療:葡萄酒色斑大多無害,極少數會長在臉部三叉神經眼分枝,必須當心是否罹患「史特吉.威伯症」,可能有青光眼或其他神經系統的病變,腦部內可能也有血管瘤的生成。此外,葡萄酒色斑會產生增厚與結節狀變化,可能出血、外觀變形,長在顏面部位另可能成為社交上的障礙。醫師建議,一旦發現是微血管畸形導致的葡萄酒色斑,可在小朋友滿1歲後盡早以染料雷射治療,不僅成效顯著,治療費用也較低。

鮭魚紅斑

  • 說明:是常見的皮膚血管異常,因斑塊顏色呈現如鮭魚肉般的淡粉色而得名,發生率約為40%。在胎兒的發育過程中,血管會在皮膚層下擴張,此時若有過多的血液流向特定區域,便會形成鮭魚紅斑,通常長在前額、眉心、眼皮或後腦勺等處,又被稱作是天使之吻。嬰兒哭或溫度高時,鮭魚紅斑會變得明顯。

  • 治療:鮭魚紅斑對身體沒有特殊危害,不用特地治療,通常等嬰兒滿1至2歲後就會自行消退,也可能遲至6或7歲才褪色。部分人的鮭魚紅斑會持續存在,可以考慮雷射除斑。

罕見型胎記

皮脂腺母斑

  • 說明:皮脂腺母斑是黃色斑塊,因皮脂腺過度增生造成,好發於頭皮,其次是臉部。皮脂腺母斑特徵是上方長不出頭髮,表面有凹凸隆起、大小不一,且不會自行消失。平均1000名新生兒當中,約有3名會帶著皮脂腺母斑呱呱墜地。

  • 治療:皮脂腺母斑可能慢慢變大,不只會影響外觀,也有續發惡性腫瘤(如皮膚基底細胞癌)或良性腫瘤(如汗腺瘤、汗管瘤)的可能,建議等孩子青春期後個性成熟穩定、可配合醫師指示時,安排手術切除。

表皮母斑

  • 說明:表皮母斑大多是棕色,成因為胚胎發育時表皮細胞異常增生所致。皮膚科醫師蕭皓天提及,表皮母斑的發生率約0.1%至0.2%,大多會在新生兒時期發現,並會隨著年齡增長變厚,成長過程長達數年之久,不會消失。

  • 治療:雖然表皮母斑不會讓身體不適,且惡性病變機率極低,但會影響外觀,可能衍生身心困擾。因此,雖然不是每個寶寶都需要積極治療,爸媽仍可依據表皮母斑外露的部位,決定治療與否。如果表皮母斑的分布面積太廣,有可能合併癲癇、智能異常或血管系統的問題,建議做進一步檢查。

實習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廖梓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