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提出「英檢取代考試」,這能解決英語教學被升學考試綁架的現況嗎?

文:鄭育嘉

日前,蔡英文總統出席一場與高中生對話的論壇,其中有位女學生拋出改革英語考試制度的意見,而使蔡總統拋出以英檢取代考試的想法,震撼社會。至於這樣的想法是否可行,以及因應的措施,筆者深有所感,因為這是長久以來筆者就有在思考的問題,試於以下文中提出淺見參考。

英檢代替英語升學考試的可能性?

首先,台灣的升大學考試,測驗方式是閱讀與寫作,而聽力與口說則不考。根據台灣考試領導教學的結果,學校與升學補習班就會因此著墨在加強閱讀與寫作的題型大量練習(尤其是句型、片語、文法),而不練習口說與聽力。

然而,英語的角色,不該只有考試用途,考過就拋之腦後可以遺忘,相反的,英語身為語言,是種可以帶得走的能力。台灣要效法新加坡成為雙語國家,由於缺乏英語系國家殖民背景的緣故,是格外的艱困。而英語能力在現代全球化的時代,台灣會有更多的機會與外國人交流,如果聽力與口說能力不好,甚至是沒有,試想如何與外國人有效溝通(即使是筆談,也要聽得懂對方在說什麼)?

因此,筆者認為,一個健全且公平的英語測試制度,是必須包含聽說讀寫這四項,缺一不可,故從大方向來看,筆者認同大學英語升學制度要改進的想法,如此才能使慣於考試領導教學的學校與補習班,徹底改變只強調紙筆測驗的做法,國人更重視英語能力的培養,雙語國家的夢想願景才不會成為畫餅。

但,若根據蔡總統的想法,完全以英檢代替大學升學考試,會有公平性的問題。長期以來,台灣的教育就呈現城鄉差距,雖然英檢可以隨時想考就可以考,而不是一試定終生,但相對的,處於經濟弱勢的考生,財力上沒有能力可以一再測驗,因而造成另一種機會不平等,仍犧牲了考試要求的公平性。即使教育機關信誓旦旦的說,可以由國家補助一切費用,但國家能一再的補助嗎?這是不得不審慎思考的問題。

那麼,究竟該如何改革,才能既能顧及到考試的公平,又能使英語教育更加健全,邁向雙語國家?筆者認為,問題點不在考試端,而是教學端。我們必須跳脫考試領導教學的框架,看台灣的學校英語教學的病徵,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學富五車,沒有「說」出來誰知道?

以筆者以前讀高中的經驗,學校教英語,除了教教科書的課文,高一、高二就開始背誦,高三則完全照考試的題型練習。當然,學校也有要求學生們買英語雜誌(比如空中英語教室),但事實上雜誌只是充當紙筆測驗的工具而已。

學校考期中期末考,就會從老師們開會從雜誌選定的課文出題(比如考克漏字測驗),而這大大的違反了當初雜誌設計者的初衷(當然,也有英語雜誌是完全模擬大學入學測驗設計的,但那適合高三的學生,而不是高一高二的學生),浪費了寶貴的資源,好不可惜!

長期耕耘英語教學一甲子而不輟,創立空中英語教室的彭蒙惠老師,曾說過英語學習,第一步就是要學會聽,聽懂了才會懂得說,會說了以後,再進一步學閱讀,而最後才是寫作。因此,雜誌的設計就是透過課程,聽老師講解課文。

但是在高中教學裡,教學常常是放任學生自己讀雜誌,老師們並不會另外找時間帶學生討論課文,更不用說讓學生練習雜誌中的會話課,如此的教學方式,即使再怎麼改革考試制度,學生的程度依然只侷限在讀與寫,而即使去補習班,為了招生起見,補習班依舊只針對學校教的課文與雜誌練習讀與寫,也不可能有時間給學生們有練習口語對話的機會,那麼學生們又怎麼能談得上英語溝通無礙的程度呢?因為他們連練習的機會都沒有,如何談改善?

因此,筆者認為英語教育應當使學生練習口說,這方面高中的英語教師責無旁貸,必須帶學生們直接閱讀每一篇雜誌的內容,比如可以分組讓學生們準備每一個雜誌的主題,用英語上台報告,講得破沒有關係,重點是要學生們有說話的機會。

這樣的課程設計,可以使學生收聽課程,讓學生們可以看到課本外的世界。而學校的紙筆測驗,也無須再一直著墨在克漏字上,反而應該要設計多樣的題型,比照英檢考中翻英,還有老師們對學生們一一口試,了解學生們的程度,再做一步的補強。

當然,學校教學時間有限,可能課文教完就沒有時間帶雜誌導讀,但其實英語教科書的出版商都有出版相對應的參考書,老師們可以無須照本宣科,而是直接點出課文中的句型與文法,還有較難的生字用法,直接帶學生做口語會話的練習,這樣的設計,可以擺脫考試領導教學的思維,學生們才真正有學到東西。

因此,筆者認為,英檢與大學升學入學考試,並不存在誰該存誰該廢除的問題,倒是可以兩制併存,有通過英檢者可以免升學英文科的考試,而財力不足者可以參加升學考試,這樣就可以照顧到公平性的問題。

大學英語畢業門檻的必要性

就筆者在台大讀書的經驗,台大要求大學部學生們離校時要通過全民英檢中高級,雖然這看似很嚴格殘酷,但這是正確的做法,因為大學畢業後就是踏入職場,如果屆時才發現英語程度不好,可能影響升遷或是求職(有些公司會要求看有無多益證書),為時已晚,因此學校這樣的要求事實上並不過份。

因此筆者認為,全國的大專院校都要求學生通過英語檢定(不見得是英檢,多益也可以),這樣一來,可以考很多次直到英語能力可以聽說讀寫都行,而低年級的學生(如大一大二生)可以在學校多修英語的課(當然已經通過檢定的學生們可以例外),而系上可以多開設全英語的課程給高年級學生,除了可以驗收英語程度以外,更因為高年級學生即將邁入職場,如果到外商公司工作,會更進入狀況,僱主們也能放心錄用,對學校的聲譽,也是一件美事。

筆者人微言輕,只是就教學現場的觀察,提出以上的建議,也衷心期盼教育主事者能在英語教學方面多費心,畢竟這是能使台灣走向國際最重要的能力,若要脫胎換骨,儘管會有不適應的陣痛期,但良藥苦口利於病,使英語不再被考試綁架,成為學生們的夢魘,恐懼學英語,甚至帶著羞辱感學英語,反而能以學英語為樂趣,這不是能使社會各方皆大歡喜的方法嗎?

延伸閱讀
與核廢料比鄰40年:25.5億元是補償金,還是買斷蘭嶼人世世代代的命運?
台灣縣市合併的政治經濟學視角:「升格就能改善地方財政、帶動經濟發展」是一種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