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詩萍/兩岸政策不改,民進黨還會大敗——我的選後觀察報告之二

蔡詩萍/兩岸政策不改,民進黨還會大敗——我的選後觀察報告之二
蔡詩萍/兩岸政策不改,民進黨還會大敗——我的選後觀察報告之二

蔡英文總統宣布為敗選請辭黨主席那一夜,我回到書房裡,從一落落書堆裡,找出一本有趣的小書,2015年4月出版的《面對:民進黨精英的兩岸未來》。隨手翻翻,心裡想著:民進黨何曾認真的想過,要「面對」兩岸未來呢?

或者,更嚴厲的說,民進黨精英即便曾經想過要「面對」兩岸未來,但,是不是在蔡英文的強力壟斷下,在民進黨亦步向總統、主席一把抓權的威權式領導下,在兩岸政策上,這幾年已成為「蔡英文一言堂」!而根本無所謂「面對」,而只剩「低頭蠻幹」呢?

我知道,這麼講,難免有人要批評我,那你為什麼不罵中共,北京方面不蠻幹,不霸道嗎?

我怎麼會不知道,中共鴨霸,中共拿一中壓人!

但我要提醒的是,中共強勢,中共鴨霸,必須當成台灣執政者認知裡的「常態」、「常數」來看待。

這就像好有一比,你明知旁邊睡的是老虎,你幹嘛有事沒事去戳牠,去試探牠到底是不是還是一隻老虎?

一旦,我們認知到海峽對岸是一隻老虎,針對這事實,我們擬定的對策,相對來說,就會理性得多,冷靜不多,實事求是得多!

我這分析,不是沒依據的。我對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之不滿,也是長期觀察下的心得。簡單講,蔡英文的兩岸思維,困境就在於她「意識形態高於理性認知」,「主觀想像超過客觀理解」,窒礙難行,是必然的結果。

2015年,民進黨挾前一年縣市長選舉一舉奪下13席,以及盟友柯文哲拿下台北市,聲勢大漲,眼看隔年的總統、國會大選在即,黨內外都明白,「最後一里路」關鍵很可能在兩岸議題上。

於是,在阿扁總統時期擔任過陸委會副主委的童振源召集下,邀集民進黨精英,共同完成《面對》一書,想集思廣益,突破外界對民進黨「拙於兩岸關係」的印象,來為民進黨拓寬邁向中央執政之路。

這本書,不能不說是民進黨內「中生代」的一時之選。網羅了目前檯面上的,勤於思考的民進黨精英,不管是政務官,地方首長,智庫負責人,立委等等,20人左右。儘管,個別想法仍有這裡或那裡的差異,但看得出,大致上「異中求同」的,仍認為民進黨必須:多參與智庫與執政縣市的兩岸交流,兩岸交流不得傷害台灣主權與安全,應凝聚台灣內部共識作為兩岸對話基礎,兩岸協商應謹守民主程序與資訊透明,兩岸交流應促進兩岸自由民主人權生態與公民社會提升等。

必須說,共識都很好。但,偏偏忘了一個前提,而且是最重要的前提,如何踏出第一步!?

而,這第一步,關鍵在蔡英文願不願意踏出!?

而,民進黨內的文化,是否能由下而上的,以黨內民主機制,監督或要求,蔡英文踏出務實而可行的兩岸政策?!

如若不然,其結果就是目前的狀況,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不僅翻轉不了北京的立場,甚且由於兩岸緊張導致外交緊張,兩岸緊繃招致兩岸商機停頓,內外交相窘迫,人民還沒看到蔡英文「堅持已見」的意義,卻已飽嚐口袋緊縮的外溢效果!

請問,當年在《面對》一書裡,苦口婆心,殷殷建言的民進黨精英們,你們,還在嗎?

如果,過去幾年,你們未曾諫言勸阻過蔡英文總統,那你們要為民進黨的敗選抱歉嗎?

而今,韓國瑜僅僅以「貨要賣出去,人要進得來」,這庶民口號,便打得陳其邁抬不起頭,壓得民進黨在大高雄地區經營二三十年的政績毀於一旦?!請問,這些曾經建言過的民進黨精英,你們還能沉默,還能坐視蔡英文總統在敗選感言中,不知所云的「國家站在正確的方向上」這些囈語嗎?!

兩岸政策,說穿了,卑之無甚高論。

1.以美中「三個公報」,美台一個「台灣關係法」為主軸,老共想統,沒那麼容易;台灣想獨,還早得很。於是,無論藍綠,只要紮紮實實,經營好台灣,就是朝野最大的抱負了。其他的,要統,要獨,都是肖話,極端小眾,爽爽當笑話看。但,藍綠有志於大位者,最好不要有這念頭!

2.正因為,在「三個公報」「一個台灣關係法」的架構下,台灣沒有或統或獨的可能,於是「維持現狀」便是最佳選擇。在維持現狀下,「生存」成為第一要務,生存之道,無非是人民口袋有深度,國家建設有程度,而非口惠而實不至的「口號治國」。換言之,看誰能把台灣的「維持現狀」經營得更好!如此而已。其餘免談。

3.《面對》一書裡,講得再好再多的兩岸互動的效益,其實都要有一個先決前提:兩岸要往來啊!

沒有往來,何來了解?沒有了解,何來影響?沒有影響,何來後續?蔡英文執政下,兩岸緊張,陸客減少,交流限縮,你想要的透過交流達到的傳遞民主、開放等等價值,說來諷刺,反而是馬英九執政時期,反倒容易實現啊!至少那時陸客蜂湧至誠品書店找大陸禁書,不是嗎?

蔡英文承認敗選,但顯然不承認國家在她的領導下,走向「錯誤」的方向!?這是她的倨傲,是她拖民進黨全黨陪葬而猶不悔的傲慢?!

但,民進黨內,沒人有勇氣說不嗎?

民進黨內真的要因為蔡英文的傲慢,自以為是,而望著2020而沉淪嗎?!

我,在等答案!

 

我的選後觀察報告之一

 

作者為知名作家

●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linlindaddy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