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詩萍》從《概念民國》回推「不一樣的中國史」!
【愛傳媒蔡詩萍專欄】忝為新書的推薦人,最大好處是,「可以讀書」。你推薦的越是好書,你讀到的好書收穫,越大越多。
掛名楊照的系列套書「不一樣的中國史」,一套十三冊,讀得真的很過癮。
好讀,沒話說,但每次讀完,收穫很大,尤其沒話說。
這一套書,完全展現了「老朋友」楊照的才情,史學基礎深厚,史識洞見卓然,史才瀟灑揮舞,我雖不是歷史背景出身,但我一貫喜歡思想史,喜歡以大歷史的論述來思考關於政治議題的分析,所以,對於中國史或西方史,長期斷續的閱讀累積下來,也不能說沒有一些自己的心得或判斷,在這基礎上,一本本的閱讀「不一樣的中國史」,我必須說,不時我會擊掌贊嘆,不時我會撫頤點頭,不時也會起身望望窗外,趁便思索一下:為何楊照能看到這點或那點,而我,卻遲至這時才恍然大悟呢?!
走出「陳腔濫調」,承認「歷史現場的多元並陳」,跨越斷代之武斷,而代之以「更長尺度的」歷史視野,來解讀中國史,是楊照這套叢書「之所以不一樣」的關鍵,亦是他,耗費心力,以長達十幾年的閱讀,講堂經驗,做準備,而後得出的心智勞動成果。做為他的「老朋友」,我並非一個陌生的讀者,立馬驚詫於他的博學與才氣,相反地,我是在近三十幾年的認識,交往,與持續讀他人生,讀他寫作的過程裡,才讚嘆他的用功與天賦,以及,捨我其誰的知識份子勇氣和道德。
這套「不一樣的中國史」,很明顯,在這樣的年代裡,是與某些政治氣氛,時代氣氛,顯得「格格不入」的。
然而,歷史之視野,歷史之應用於我們理解自身的由來,與現在遭遇之問題為何,以及,未來走向之解方的找尋,哪一樣,可以有簡單答案?哪一個是用口號就可以解決的?
這套書,束腰上總會冠上一句:「中國史」是「台灣史」的重要部分!
看似一句廢話,但放置於現今的台灣,卻彷彿一句嘲諷,或警句!?
為何,正因為,有些人認為「中國史」不是「台灣史」的「重要部分」;亦或,有些人認為「台灣主體優先」,因而「台灣史」也必須優先突出!
但,那一段台灣的歷史,能「自外於」中國史,或外部大歷史的衝擊與影響呢?
台灣現在的歷史,或台灣現在的政治結構,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的根深蒂固之心智結構,又怎能不回溯到台灣四百年之前的,許多「中國因素」上去呢?
冷靜面對「歷史的糾結」,並不意味,我們就會失去主體性。
主體性若成為一種非智的,乃至於反智的歷史獨斷,那豈不是重蹈威權年代的遺緒,以一種獨斷反智,取代另一種獨斷反智呢?
讀完這一套「不一樣的中國史」後,很多人一定跟我一樣,期待楊照的「不一樣的民國史」,可惜,楊照說,他暫時會停下來,停下來的原因,是相較於「中國通史」寫作的條件成熟,而辛亥革命以後的「龐大史料到目前為止尚未有足夠比較客觀、全面的整理,我(楊照)無此找到可信的依據來進行通史式的敘述與論斷。」
楊照這段感嘆,絕非閃躲之詞,若看他從容自在的穿梭中國通史的材料,寫成兩百萬字,十三冊的「不一樣的中國史」,可見,他在民國史以後的寫作上,暫時停步,不是沒有他的斟酌與謹慎的。
還好,他交出了一本「不一樣的中國史」之「迴音」:《概念民國》,詳細的,解釋了,為何現代史難寫,因為單單是民國史,就已經「那麼近又那麼遠了」,當然難寫。
但,到底如何難呢?
楊照單單舉了「民國熱」這件事,就足以讓人會心一笑了!
作者為知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