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公子顧台灣 3年建設40項

中國時報【曹婷婷╱台南報導】 當官3年交出40項建設,平均每月至少1項!該紀錄由清乾隆間出任台灣知府、人稱「蔣公子」的蔣元樞締造,為官3年建設民生、軍政、文教,北到淡水廳雞籠城的望樓,西到澎湖的西嶼燈塔;明年是蔣元樞誕生280年,鄭成功文物館22日起推出「府城蔣公子建設顧台灣」特展,讓民眾認識「顧台灣」的蔣公子。 蔣元樞家鄉江蘇常熟,去年常熟規畫拍攝追尋蔣元樞足跡的紀錄片,派員兩度來台踏勘場景,走訪台灣府城隍廟、孔廟、風神廟、接官亭、大天后宮、祀典武廟、開基天后宮、鹽行禹帝宮等,顯見對岸重視。其中,風神廟和鹽行禹帝宮供奉蔣元樞神像,風神廟神像已失竊,現存僅剩禹帝宮仍留有其神像。 在台為官3年留下政績無數,不少老一輩台南人都聽過府城蔣公子的傳奇。蔣元樞36歲抵台,年紀輕輕當上台灣知府,而有「蔣公子」美稱,儘管年紀輕,但他積極任事,文史工作者考據其著作《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盤點他留下40項以上建設,無人能出其右,成為此次特展以「建設顧台灣」為主題。 建設範疇涵蓋修郡城、設望樓、祟學宮、修寺廟、造橋梁、建公館、築燈塔、立殯舍、興營房、治鹽場、置碼頭等,文史工作者詹翹說,最具規模者為重建台灣府城,最遠的為300公里外淡水廳雞籠城的望樓及黑水溝另一端離島澎湖的西嶼燈塔。 民間傳說他曾督造3尊姿態各異的觀音像分置3廟,為台灣奠定城市美學基礎,百姓感戴,為其立德政碑、奉祀其塑像。此外,蔣所著建築圖說亦另刻石碑,成為後人研究清代台灣社會絕佳題材。孔廟也在他手中重修、達到全盛時期,此外,每年祭孔使用的禮樂器,也由蔣元樞造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