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事件:人們為何憤怒?

(德國之聲中文網)日本外務省近日披露了一份"中方知識分子獲得日方資助"的審計文件,在中國具有相當知名度的80後作家蔣方舟也在名單上。蔣方舟在東京旅居後出版了《東京一年》一書,這被一些聲音質疑"收取日方資助在中國替日本做文宣"。

蔣方舟本人於6月7日發微博回應此事,澄清其2016年參加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舉辦的交流活動為"公開正常的文化交流,旨在推進中日友好交流"。交流後,她把一人旅居的經歷寫成了《東京一年》,"書中記敘的大部分是我的心理感受與文學體會"。

盡管如此,似乎仍有很多人不滿意,憤怒地在蔣方舟的微博下方留言,其中"蔣大佐好"和"皇軍認證"兩條評論很快收獲了上萬個"贊"。不過,也有網友對於這些惡意評論表示不解,問道"評論是瘋了嗎。。。",表示不應該隨便給人扣下"精日"的帽子。

NHK紀錄片惹爭議

到了6月8日,事件繼續發酵。網民挖出蔣方舟2020年7月接受日本NHK紀錄片采訪片段。這部紀錄片名為《巨龍・中國が変えゆく世界 "ポストコロナ"を迎える市民は》,其中談及新冠疫情下的社會與制度等問題,紀錄片在簡介中寫道:"展望後疫情時代,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在國內外影響越來越大的中國?讓我們從上海年輕人和香港民主活動家等口中一探究竟。"

從中國網絡流傳的一些片段可以看出,針對中國質疑聲音比較大的部分幾乎都是由紀錄片的旁白完成的。

比如根據觀察者網報道,紀錄片旁白說:"令蔣方舟感到震驚的是,在一個越來越被控制的社會中,人們卻太過簡單地順從了(管制)"。

蔣方舟在紀錄片中則主要是針對疫情前後的社會變化,提出了一些感悟與反思,例如,很多疫情前很難想象的事情,現在似乎都被人們接受了。

對於疫情管理與體制優勢的話題,這位80後女作家在紀錄片中說,"人類歷史上都在思考和爭辯'什麼樣的政治制度是最好的',這是一個非常非常漫長的過程。用一種非常時期(指疫情)的狀態去判斷哪種(制度)好哪種不好,這種思維的武斷本身就是一個挺危險的事情"。

在事件發酵後,蔣方舟6月8日接受觀察者網采訪進行澄清,她表示"遭到斷章取義"。這位80後作家稱,日媒並未完整呈現采訪內容。采訪持續了大概40分鐘到一個小時,她談到在疫情期間的生活、創作,為家鄉捐款捐物,以及中國在防疫過程中的有效控制等等話題。但是節目只截取了一小段內容。

蔣方舟也在6月8日再次發微博,譴責"日本至今沒有對二戰犯下的罪行道歉",同時再次對日本交流事件做出澄清。

在這條微博下方,不少網友對她進行了支持,寫道"支持方舟,現在網絡風氣太差了"、"對於那些拿著愛國主義當幌子的流氓,看他們一眼都多余"。

胡錫進:愛國網友請保持克制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也參與了事件討論。

胡錫進先是在6月7日發表"環時銳評:花日方錢赴日旅行者遭網上抨擊,怎麼看?"其中表示,一國出資邀請他國人士前來旅行、學習,"是國際交流的通行做法,不能因為中國某些人參加了西方國家出資的交流活動,就對他們加以指責或進行嚴厲的意識形態定性"。他隨後筆鋒一轉寫道,"然而網友們之所以感到憤怒,第一原因恐怕不是被日方披露文件點名的人接受了東京方面的邀請,而是他們之中一些人赴日之前和之後的創作與日方邀請他們的目標太過吻合,大家情不自禁地產生'日方出錢,他們辦事'的這種印象"。他強調,受邀者應該在"邀請國提供的大量信息面前保持清醒頭腦,……在促進信息交流的同時決不離開中國和中國人民利益的本位"。

在胡錫進這條微博下方,也有評論指責他為"皇協軍洗地"、勸他"不要再洗!!"

6月8日,胡錫進再次發微博稱,"對於一些人批評公知接受日本出資訪日,老胡可沒有指責這些網友的意思,這一點必須說明。有人在微博上以訛傳訛,說我幫那些公知洗地,不客觀了啊"。

他在這條微博中勸說一些"愛國網友保持克制"。他說,他自己近來在微博上遭到"假愛國"的指責,發現"批評者大體是同一個群體"。"我注意到,或者說我個人認為,他們與我和環球時報的愛國立場是一致的,但是他們比我在情緒上更加激烈。我理解他們,而且我與他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和認識程度的確有差距。但我同時認為,愛國者的陣營應當能夠容納這樣的差距,而且這樣的容納非常重要。如果他們認為自己與老胡這樣的人'勢不兩立',那麼……他們過於縮小了'愛國'的概念,也極大縮小了愛國陣營。"

蔣方舟1989年出生於湖北,9歲就發表散文集《打開天窗》。她的少年成名曾引起中國社會的廣泛討論。她2012年從清華大學大學畢業後開始擔任《新周刊》副主編。

在6月3日的一條摘錄卡夫卡讀書筆記的微博中,這位80後作家摘錄了卡夫卡這段話:

"你今年三十歲,但比老年可能使你變成的那樣更加疲倦困頓。或者,更確切地說,你根本不疲乏,僅僅是得不到休息,你擔心在這個世界上邁出的哪怕是一步,世界將是個巨大的陷阱,這就是為什麼你將總是把雙腳懸在空氣中。"

蔣方舟寫道:"他(卡夫卡)從來沒有想過當一個預言家,他也不准備揭露一個社會體制,但他卻意外的靠近了現代社會的本質:永遠在出發,卻永遠不能抵達。"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