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乾祥專欄-聯準會即將啟動縮表 資金派對終結轉折點

工商時報【富邦投顧總經理蕭乾祥】 在投資人熱烈討論道瓊指數站穩22,000點關卡,及台股站穩萬點達83天之際,第3季末全球金融市場最該關注的大事,莫過於美國聯準會(Fed)縮表啟動時程與歐洲央行2018年QE購債的布局。儘管美國Fed部分官員對通膨展望與升息路徑存在分歧看法,但在經濟前景展望樂觀下,委員會成員對縮表時點抱持開放態度,包括紐約與芝加哥Fed總裁,均發言支持盡快實行縮表,似乎暗示19∼20日FOMC會議將公布啟動縮表時程,這將是後金融海嘯期貨幣政策另一個重要轉折點。 回顧資產負債擴表歷史,2007年中美國發生次貸風暴,這場由二胎房貸所包裝的證券化商品CDO,因過度槓桿導致泡沫破滅,造成前所未見的全球金融風暴,導致全球股市總市值從2007年10月高點62.6兆美元,跌落到2009年3月低點25.6兆美元,爆近6成,列入資本市場慘痛的歷史。當時,Fed聯合歐英日及瑞士央行共商對策救援,由五大央行承諾足額供應市場所需的美元,降低流動性恐慌,並快速大幅降息,以降低風暴對金融市場衝擊。 其後2010∼2012年歐洲從希臘政府財政危機開始,到愛爾蘭、葡萄牙、賽浦路斯政府接連要求紓困,以及義大利及西班牙大型銀行財務出問題的歐債危機,為因應市場流動性恐慌風險,Fed共啟動三輪QE購債,造成Fed資產規模從金融海嘯前不到1兆美元,擴增至4.5兆。 透過QE大量挹注流動性,不僅減緩流動性緊縮壓力,更大幅提振股債投資樂觀氛圍,金融資產淨值回升、經濟復甦、就業市場恢復完全就業,股債市逐步再造繁榮,全球股市總市值今年8月8日達79.5兆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並較次貸風暴前高點增加近17兆美元。 長期接近於零的利率在經濟改善、資本市場穩定回歸基本面後,Fed先在2014年結束QE購債計劃,停止增加總資產規模,但到期債券回籠資金仍繼續買入部位,也就是歐央2018年將進入的貨幣政策階段。2015年底,Fed宣布升息脫離零利率,將利率調高1碼至0.25∼0.50%,然而即使至今年6月聯邦資金利率逐步調升到1∼1.25%,仍低於美國核心物價升幅1.5%。 這升息動作是貨幣政策中性化的過程,嚴格來說並非緊縮,相較於次貸風暴前長期平均4∼4.5%的中性利率水準仍甚遠,加上歐日英等央行仍實施QE,新興國家在通膨壓力降低後紛降息,因此美國啟動升息近2年來,股債依舊維持榮景,主要是流動性未受到壓力。 從Fed第2季公布縮表計劃,將逐步縮減總資產規模到4.5兆美元,初期4個季度縮減額度分別為300億、600億、900億、1,200億美元,縮表的第2個年度則採每月縮減500億美元,預期2021年將降至2.9兆美元。因此,縮表對市場資金面而言,算是資金派對終結的負面影響,但因初期縮表金額佔近200兆美元全球股、債總市值規模比重甚低,推估對心理面影響高於實質面,現階段因股債估值處於歷史相對高位,追價心理壓力反而高於對流動性不足的擔憂,市場持股信心能否持續,也將是投資人必須審慎面對之議題。 後金融海嘯期Fed的擴表,等同對全球金融市場提供大量低利資金,MSCI世界股票指數從2009年低點684點到日前1,990高點,漲幅高達191%,若美第3季末開始啟動縮表、歐央2018年才會退出QE購債計劃,二大央行所推動的去槓桿化,或許暫無礙全球資金面寬鬆格局延續到2018年。 但若歐版QE依德國央行總裁魏德曼所主張的加速退場、提早在明年上半年或更早完結,則緊縮壓力恐將提前到來,股市預期往往提早反映,當緊縮節奏加快,市場獲利了結的氛圍將轉濃,應提防波動率加大帶來的修正風險,風險性資產建議應該增加低波動金融商品配置,如波動率較低的高殖利率股、投資等級公司債等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