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急務 讓支持選票極大化

(合成圖/本報系資料照)
(合成圖/本報系資料照)

台灣政治版圖自2004年大選以來,全國性選舉的格局是藍綠對抗;直到2014年地方選舉,柯文哲的出現隱隱顯示除了藍綠之外的新政治版圖。所謂的白色力量,以投票特性來看,主結構是以候選人特質為主的淺藍與淺綠選民,韓國瑜與柯文哲分別為代表性人物。許多韓粉即是討厭民進黨但對國民黨中央或特定人失望的選民,柯粉則多是年輕人,主要是討厭國民黨但對民進黨失望的選民。

由以上的選民辨識與分析,就很容易明白藍白合在實務上所應該發展的方向,本質上是要幫國民黨拉討厭國民黨的年輕選民,或是要求不能接受民進黨的國民黨支持者,彷如失憶下投給曾自稱墨綠的柯文哲。

可見,合作若是以「選票最大化」為前提,就必須是藍白候選人的結合,而不是要淘汰誰的合作模式,這樣才能保留最多的支持者。

面對當前藍白陣營互相指責,甚至是態度反覆的情況來看,看得出雙方陣營對其支持者一方面要強化成粉絲,另一方面卻又試圖要對方的粉絲轉移,這是自相矛盾的戰略問題。

但對於社會上過半數民眾不支持民進黨繼續連任的民意,藍白陣營都知道唯有合作才能完成下架民進黨的目標,以杜絕毀憲亂政的作為繼續發生。

然而,藍白整合的進度走走停停,各自陣營都有主戰派,並且極易受外部較偏激的訊息影響,而使得綠營更容易見縫插針。近來民眾黨與柯文哲所表達出的整合方案,除了堅持手機與市話各半的全民調,問卷的設計也不是侯與柯組合方式的比較,而是要分別進行柯、賴與侯、賴的對比,呈現的是淘汰思維而非合作。

在此情況下,只要雙方堅持己見,結果就很難走下去,畢竟團結是雙方都需要付出代價的。久而久之,確實有愈來愈多國民黨的支持者認為就讓侯友宜與柯文哲各選各的,而民眾黨內似乎也愈來愈少力求合作的聲音。

對國民黨參選人及支持者而言,都必須清楚認知「自身票源不足」的現實問題,如果整合不成,要如何在總統難以勝選的情況下,讓立委的席次極大化?而對民眾黨而言,整體政治實力不足是事實,總統要單獨勝選的機會也不高,保持彈性、與藍綠高唱雙人枕頭,或許對急診室外科醫生是最理性的務實選擇。

只是,在藍白唯有合作共推一組候選人才能下架民進黨的前提下,藍白若繼續同床異夢,未來真正的競爭者就不會是敵對陣營,而是起於蕭牆。

這樣的結果,等於是讓時光倒流回2000年,未來繼續執政的民進黨若不改貪腐,試問台灣民主還有辦法大聲得起來嗎?這值得國民黨、民眾黨再三思量。

(作者為國民黨前副祕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