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之外只有白? Y’s Day「週三青年日」探討台灣第三勢力生存之道
[Newtalk新聞] 今(4)日晚上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福和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及US Taiwan Watch美國台灣觀測站、台灣青年法律人協會、Hello Taiwan等團體,共同於思享森林舉辦Y’s Day「週三青年日」第69場活動(「看見台灣」系列第20場),主題是:「藍綠之外?台灣第三勢力的生存之道」。
主持人、同時身兼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的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開場時表示,大家常在問台灣政治除藍綠外,是否還有第三勢力生存的空間?事實上身為多元民主的國家,除統獨議題外,台灣還有許多值得討論的政黨政治議題,包括:社會分歧、民主選舉的遊戲規則,以及小黨的運作空間與生存方式。
董思齊指出,若從台灣政黨政治的發展史來看,青年是引領第三勢力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台灣是多元民主的社會,期許青年世代可以在參與台灣民主深化過程的同時,勇於表達自己的政治理念,以具體的政治行動與影響力,一同為青年世代來發聲。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從1919年的日治時代開始追溯台灣的政黨政治歷史,包括台灣民眾黨和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參與的1930年代地方選舉,都是台灣的政治啓蒙經驗。可惜國民政府來台後,台灣人的政治參與又受到二二八事件的影響而沈寂下來。
陳俐甫進一步介紹,在民進黨成立,最先成立的第三勢力其實是建國黨,建國黨如其民是主張建國的本土派,但他們也是「第一個發展失敗的第三勢力」,遠早於從國民黨分裂出來的新黨。
陳俐甫觀察,台灣的政黨經驗受到國民黨的獨裁對抗影響,發展出非黑即白、強調黨的意志的「剛性政黨」,目前我們的兩大黨都是屬於剛性政黨,但民眾期待的卻是美國的自由政治與開放的政黨,因此產生衝突。
前親民黨發言人吳崑玉直言,台灣絕對有第三勢力政黨的空間,即使在威權時代,每個城市仍有20%的游離票,鄉村地區也有10%左右,政黨政治開放後,新黨初戰即有超過20%選票,親民黨則有超過30%,這就是「非藍非綠」既有大黨以外的政治能量。
但台灣第三勢力為什麼發展得如此艱難呢?吳崑玉分析,第三勢力在台灣的「零和」選制下爭奪非常有限的資源,「第三勢力的操盤手們太現實也太精明,沒有思考長遠的規劃,只想著如何善用關鍵少數」。但他認為,第三勢力要站得住腳,就必須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主張,作出真正有價值的成果。
台灣團結聯盟黨主席、前立委周倪安表示,多元聲音本來就是民主社會的常態,厭惡藍綠的選民一直存在。如果沒有合理的選制,讓這股離散的力量得到轉換,就會出現民眾黨這樣投機、不負責任的政黨成為第三勢力的代表。所以,選制一定要修正,讓小黨能跟大黨一起公平競爭。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副秘書長沈佩玲分享自身經驗,2017年單純只是媽媽揪團參選,直到2019年才正式成立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並在上次選舉一躍成為台灣第五大政黨。沈佩玲說,自己的成長過程跟政治完全沾不上邊,而是先成為媽媽,發現週邊環境對母嬰不友善,又選不出符合親子需求的政黨,才因此走上政治路,自組政黨,為下一代爭取更好的生活環境。
福和會青年部主任周德望先從統獨意識、保守/進步價值、成立方式、正當性的來源等框架來分析台灣的政黨光譜,例如他服務的福和會就是支持台灣獨立的偏保守派政黨;而新黨就是從既有政黨的政治菁英分裂而來,太陽花等基層社會運動亦產生了新的政黨。周德望直言,小黨只靠理想是無法生存的,「支持者可以只談理想,但政黨必須負責任地帶領支持者完成這個理想」,因此小黨決策者必須思考生存策略,努力活下去。
與談結束後,主持人和青年們也針對「政治意識形態」、「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的黨內民主與決策方式」、「不忠誠的反對黨」等提出問題,與談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與回答。
Y’s Day「週三青年日」系列活動會持續舉辦,9月11日週三青年日主題是「聯合國我來了!意外的國度與意外地加入」,邀請董思齊(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陳俐甫(台灣教授協會會長)、譚偉恩(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周德望(福和會青年部主任)、林子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一同參與講座。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朱蒲青觀點》第三勢力當中 誰來接那370萬張選票?
快訊》高院撤銷裁定認定「積極介入京華城」柯文哲:法庭上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