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種於農 雜糧種原保存技術人才培育

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將於7月份開辦「雜糧作物種原保存技術訓練班」。(圖: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提供)
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將於7月份開辦「雜糧作物種原保存技術訓練班」。(圖: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提供)

▲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將於7月份開辦「雜糧作物種原保存技術訓練班」。(圖: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提供)

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將於7月份開辦「雜糧作物種原保存技術訓練班」,邀請國內專家擔任講師,講授雜糧種原採種、考種、病蟲害管理及種子調製等相關技術,並透過民間保種活動推動及平臺介紹,分享種原保存應用及留種經驗,歡迎對學習此技術有興趣的農友及民眾報名參加。

種苗場表示,雜糧是臺灣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加劇,農業生產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為因應這些挑戰,必須提高農作物的適應性和抗逆性,以確保糧食供應的穩定性及可持續性。政府單位雖然有國家作物種原庫可長期保存地方種原,但真正能夠篩選適應新環境的在地品種,仍需要農民留種。

種苗場指出,農民留種自用是歷史悠久的農耕習慣,然而隨著科技及種苗企業的發展,商業生產多採用慣行農法選育的新品種,導致現今農民缺乏相應的種原保存技術,部分地方作物種原資源面臨喪失和衰退的風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種苗場透過農民學院開辦雜糧作物種原保存技術訓練班,推廣雜糧種原保存技術,提升農民種原保存能力,從而保障雜糧遺傳資源多樣性,並選留新遺傳特性,創造適應氣候變遷的新地方品種。

種苗場說明,這次訓練班將重點介紹雜糧作物的種原保存技術,邀請了「藏種於農」發起人暨臺灣大學郭華仁名譽教授、熟稔農藝作物生理及性狀考查的中興大學許奕婷副教授、長期進行小米等民族植物之生物文化保存與復育推廣的林志忠老師、曾任秀明自然農法協會理事長的陳惠雯女士等眾多師資,進行技術及知識交流分享,參訓人員將全面了解雜糧作物種原保存技術,掌握相關的技術及方法,提高對種原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知識。報名時間為即日起至6月24日截止,詳細資訊請上農民學院網站查詢及報名(https://academy.mo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