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要吃完嗎?為何小孩都不吃飯?兒科醫師最常被問的6種小兒問題

剛入新手村的爸媽,面對還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嬰幼兒,一點風吹草動就想急奔診所,但先別自己嚇自己,臺北榮總兒科部許永政醫師觀察到,在臨床上新手爸媽最容易舉手發問的6道小兒問題,搞懂這些,就免緊張了!

醫生我有問題1: 孩子準備要上學了,聽說好容易生病,怎麼辦!?

針對這個問題,許永政醫師直白說:「剛進入校園的孩子,勢必會出現4~6個月常生病的時期,還好這像『有期徒刑』過了就好了。」因為從單純的家裡,進入到相對複雜的小朋友聚集校園,會接觸各式各樣的病菌,其中剛進幼稚園的小朋友尤其明顯,一個月發燒3、4次很常見,只要過了這時期之後,身體抵抗力更加健全,生病次數相對就會減少,這也就意味著,有準備要上幼稚園的爸媽,前半年,每天的日常會出現,不是在診所,就是再去醫院的路上,勢必要有心理準備

醫生我有問題2: 藥一定要吃完嗎?

帶孩子看病拿藥你會多問「需要把藥吃完嗎?」許永政醫師建議,拿藥或是看診時,其實可以進一步的詢問,今天開的藥是否需要全部吃完?因為以兒科用藥來說,簡單可分成兩大類,第一種就是「症狀治療」,例如止瀉、止吐、退燒、止咳等,沒症狀就可以停藥,不一定要吃完。第二種是「抗生素及類固醇」不僅藥水,有些藥粉也會加入抗生素,就務必要依照醫囑吃完整個療程,醫師舉例說明,像是有種細菌性咽喉炎,需要完整10天的抗生素療程,沒有完成整個療程可能會造成心臟受損後遺症,而類固醇的使用大多也有特定目的,例如氣喘急性發作時,醫生可能會開三天的口服類固醇,預防受傷的氣管再發作,患者不應自行停藥。

醫生我有問題3:抗生素吃了會拉肚子怎辦?

孩子生病吃了抗生素治療卻反而一直拉肚子,對新手爸媽來說超苦惱,許永政醫師表示,吃了抗生素會腹瀉有兩種原因,一種是「藥物本身的副作用」,以兒科常見用來治療中耳炎、鼻竇炎的安滅菌(諾快寧)抗生素來說,內有減低細菌抗藥性的成分,容易造成腸胃蠕動加快因而腹瀉,另一種則是因為抗生素「破壞腸胃中細菌相平衡」而拉肚子,通常療程結束後會獲得改善,並不需要特別擔心。

醫生我有問題4:吃抗生素拉肚子需要特別吃益生菌?

根據2016年歐洲及美國小兒消化醫學會針對「益生菌預防兒童使用抗生素後的腹瀉」建議指引,LGG菌和布拉酵母菌確實可以降低 50%以上抗生素相關的腹瀉風險。至於有沒有需要預防性服用益生菌來止瀉?根據研究調查,因為抗生素而腹瀉的機率約5~30%,大多屬於輕微症狀,抗生素停藥後就好了,所以其實不一定要益生菌來預防腹瀉,但如果是高風險族群,就會考慮透過額外補充益生菌來預防。

醫生我有問題5:為何小孩都不吃飯?

面對這個問題,許永政醫師觀察9成都是行為因素,最常見的就是「選擇性挑食」和「胃口有限」,以挑食來說,爸媽可以在孩子面前吃新的食物,引誘但不強迫,試著誘發孩子對食物的興趣。而胃口有限則可以每天固定時間吃三餐,不在餐中間給點心、零食,讓孩子有飢餓感,正餐就會吃得較多。另外還有「害怕吃飯,」可能曾經噎到或嗆到有不好的記憶連結,或是有「消化系統問題」,最後就是「父母勿過度擔心」,許永政醫師提醒,台灣的孩子很少真的營養不足,爸媽真的不用太過擔心,應該試著營造愉快的用餐氣氛,避免強迫餵食,造成負面影響而讓狀況越來愈糟。

醫生我有問題6:到底該不該吃益生菌?

很常聽到「腸道3歲前是黃金期」,對於兒童腸胃專科的許永政醫師認為,在醫學上是有其道理的,醫師進一步的解釋:「腸道黏膜在2歲之前比較鬆,腸道跟細胞中間的聯結不是很緊密,容易被大分子的蛋白穿透,造成腸道過敏或慢性發炎。」會建議爸媽在孩子2歲之前要避免腸胃道過敏的狀況出現,真的想要保養腸道,可以依照自己的經濟能力或是和兒科醫師討論孩子需要補充哪些菌種或是奶粉,對症下藥才會更有幫助,再者,如果不想要孩子常生病,醫師呼籲該打的疫苗一定要施打,同時要注重高品質的營養和規律運動,替孩子的健康超前部署,打下健康基礎。

【新聞專題】世界腸道日 陪寶寶一起腸保潛力

▲小兒腸胃專科許永政醫師
▲小兒腸胃專科許永政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