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駕」危險性不輸「酒駕」,哪些藥吃了不宜開車上路?

大家都知道酒駕危險,但你知道嗎?藥物也會影響駕駛人的注意力或視力,導致行車事故發生,「藥駕」危險程度不亞於酒駕,如果開車上路吃了藥,務必弄清楚你服用的藥物是否影響開車。

高雄一名男子長期為失眠所苦,一晚睡前忘記服用安眠藥,隔天他上班前補吃,然後開車上路,結果在路上睡著了,車子衝撞輾斃一名女騎士;南投一名男子服用慢性病藥物後開車,藥效發作後他精神不濟車子撞上護欄墜溪,幸好消防隊及時救援;還有駕駛人吃鎮定劑後開車,恍神連撞兩台停在路邊的轎車…...。這些都是台灣社會真實的「藥駕」案例,民眾吃藥後開車,傷己傷人,甚至連累無辜民眾損失生命。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每年台灣交通事故造成3,000多人死亡,其中因「藥駕」造成事故的比率大約為10%。依健保署統計,台灣目前慢性病人口高達600萬,而用藥後開車上路的駕駛比比皆是。政府應比照宣導「酒後不開車」,加強宣導「服藥後不開車」。

開車上路「藥」注意

哪些藥吃了影響開車?

「台灣民眾使用普遍的肌肉鬆弛劑就是其中一種,」黃金舜表示,肌肉鬆弛劑會讓人嗜睡,其它像抗組織胺也有嗜睡的副作用,降血壓藥物會造成頭暈或耳鳴,都可能危及行車安全。

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尹岱智說,很多藥物都會影響我們的生理,當然也可能影響開車,比如眼科用藥散瞳劑,「眼睛點了散瞳劑絕對不能開車,因為眼前一片模糊。」不但影響駕駛人自己開車的安全,也影響行人的安全。

尹岱智表示,歐洲國家早已落實藥駕觀念,法國衛生部10多年前就建立藥物分級制度,要求藥廠在產品外盒上清楚標示,藥師發藥給民眾時也會仔細說明,特別是針對運輸業者,避免工作與作息讓藥物副作用影響道路安全。

「交通安全用藥分級」告訴你哪些藥影響開車

為了讓民眾了解不同藥物對行車安全的影響,藥師公會推廣「交通安全用藥分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將藥物分門別類,根據副作用分成4級(0~3),淺顯易懂,讓民眾一目了然。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部臨床藥學組主任鮑俊蓓指出,3級代表「危險」,包括部分特定抗精神病藥物、抗焦慮藥物、肌肉鬆弛劑,以及安眠藥及Z-藥物、散瞳劑等,都屬於3級危險藥物,民眾服用此類藥品後勿駕駛車輛,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2級代表「應非常小心」,抗憂鬱藥、麻醉劑、解痙藥及部分特定降血糖藥物屬於2級,開車前應謹慎評估是否影響駕駛能力;1級是「請小心」,包括降血壓藥、止痛藥、民眾感冒時常使用的止咳感冒藥、含可待因的藥水等屬於1級,開車前應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0級則是無風險,不影響行車安全。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在社區及交通場域宣導交通安全用藥分級時調查統計發現,駕駛最常用藥第1名為降血糖藥,第2名為安眠藥,第3名則為肌肉鬆弛劑,都是會影響駕駛安全的藥物。其中9成為男性、1成女性,有32.8%駕駛時有服用藥品。

一項針對600名45~65歲的男性職業駕駛進行的「台灣職業駕駛藥駕調查」,發現多數駕駛都不清楚哪些藥物會產生嗜睡及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其中還有3成5的駕駛幾乎每週都會服用至少1種可能造成危險駕駛的藥物,引發潛在的交通危機。

「台北市發想宣導交通用藥安全,希望這個好的方式可以擴展到全國,」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期待由中央訂定配套罰則,以利在全國推展「服藥後不開車」。

延伸閱讀:

安眠藥種類、副作用一次看,2原則不過量、6禁忌必知

吃感冒藥恍神撞車 來看看你服用的是哪種

肌肉鬆弛劑副作用會傷腎?看懂正確用法、功效與禁忌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