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利文訪華:中美「站穩腳步,因勢利導」

圖片來源:Associated Press
圖片來源:Associated Press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 已於本月29日結束其為期三天的中國大陸之行。這是蘇利文以國安顧問的身分首次訪華,期間除與中共中央外辦主任王毅,進行了中美最新一輪的戰略溝通外,並於離華前夕獲得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會見。

中共外交部和白宮的新聞稿都聲稱,美中兩國官員在蘇利文訪華期間,進行了「坦誠、實質性、建設性」的討論,但在漂亮的外交辭令背後,針對當前雙方關切的議題,諸如俄烏戰爭、貿易政策、南海和台灣問題等,會談並未取得具體的成果。

就談判策略而言,中共認為美方在蘇利文訪華前就連續下了幾記重手,包括:美國商務部於8月27日以涉俄為由,將39家陸企列入對中制裁的「實體清單」;美國公布對華新加徵301關稅;美國和印度於8月26日舉行劍指中共的大型軍演;蘇利文訪華途中停留加拿大,促使加國隨後也加入美國對華加徵關稅的行列。

對於美方在對話前採取的施壓策略,中共也不落人後。《環球時報》在蘇利文訪華前夕發表社論,批評美國對中國的認知存在錯誤。王毅則強調他會在與蘇利文對話時闡明「嚴正立場」和提出「嚴肅要求」,其中包括:視「台灣問題」為不能逾越的「紅線」;警告「台獨」是兩岸和平的最大風險,也是中美關係面臨的最大挑戰;強調中共會「堅定維護對南海諸島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批評美國在經濟貿易和科技領域「打壓中國」 。

如此看來,蘇利文此行的重要意義是在於訪問的時機。雙方對話的目的只是為了先「站穩腳步」,再「因勢利導」。

對拜登政府而言,「站穩腳步」是選舉考量。美國國安會高級官員特別表明,蘇利文此行不應和美國總統選舉有所聯繫;這句話聽起來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拜登政府目前處於看守地位,希望中共在過渡期間能與美國共同管控風險,幚助拜登政府在外交上渡過難關。

拜登以處理外交事務見長,但俄烏戰爭和以巴衝突在他任內均無望解決;而以中共擁有的對外影響力,美國體認北京目前則是處在「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地位。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再起」,美國擔心中共此時在周邊地區製造事端,為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添加新的變數。對拜登而言,持續中美戰略對話是留給接任者的一項外交資產,讓民主黨總統參選人賀錦麗,在面對川普的攻擊時,不至於束手無策。

《紐約時報》報導,蘇利文此行也許會為最後一次的「拜習會」奠定基礎,兩人最有可能的見面機會就是今年11月在秘魯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儘管拜登只擔任一任總統,但他可能會是自卡特總統以來,第一位沒有去中國大陸訪問的美國總統。

中共邀請蘇利文訪華也是有備而來。中國大陸國際關係學者王緝思、胡然和趙建偉,8月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聯名撰文,剖析川普與賀錦麗政府下的對中政策,得出的結論是:無論誰當選都無多大差別,對華政策都會繼續採「以『戰略競爭甚至遏制』為主,『合作交流』為輔」的路線。

因此,中共顯然沒有介入美國選舉的必要,也沒有把拜登政府視為「跛腳鴨」,動機也是為了「站穩腳步」。中共今天面對的是習近平所說的一個「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中共必須要為與下屆美國政府接觸進行「超前部署」。

習近平在會見蘇利文時表達了他對中美關係的重視,呼籲「中美作為兩個大國,應該對歷史、對人民、對世界負責,成為世界和平的穩定源和共同發展的推進器。」針對中美關係的發展,王毅更藉這次蘇利文的來訪,梳理了中美關係的經驗教訓,並提出雙方「正確相處」的5點關鍵:

一是中美關係要保持正確方向,關鍵在於兩國元首把舵引航;

二是中美兩國要避免衝突對抗,關鍵在於遵守「三個聯合公報」;

三是中美互動要順利開展,關鍵在於平等相待;

四是中美關係要行穩致遠,關鍵在於鞏固民意基礎;

五是中美雙方要實現和平共處,關鍵在於樹立正確認知。

習近平沒有選舉的挑戰,但卻面對內部日趨升高的經濟改革壓力;而滿足人民的經濟需求,則是中共維持統治的「合理化」來源。今年8月22日是中共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誕辰120週年紀念日,當天依循每逢10年紀念的慣例,中共中央舉行了「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週年座談會」。習近平在會上高度評價鄧小平的「豐功偉業」,表示對鄧小平最好的紀念,「就是把他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這個中心任務。」我認為,中共站穩腳步的當務之急,就是盡力維護鄧留下的改革開放政策遺產。

蘇利文這次訪華,可望排除美國選前,中美在台海擦槍走火的可能性。蘇利文29日罕見會見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雙方進行的就是一次高層「預防性防禦」。這是2018年以來,美國高級別官員與中共中央軍委會副主席的首次會談。

在美國總統選後,中美關係將從「和平共處」向「和平競賽」推進,即雙方都將試圖把中美關係導向對本身經濟最有利的方向發展。而經濟也將成為未來影響台美中三邊關係變化的要素。

民共執政當局沒有溝通管道,賴政府只好把台灣安全的維護,「一切寄希望於美國」。因此,台灣必須正確判斷美國大選前後,中美關係的走向。拜登政府是從「站穩腳步」,考量賴清德總統過境美國的利弊得失;也會從「因勢利導」,評估手中這張「台灣牌」的價值。

【作者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