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同叔專欄】中國醫療器材產業迎來轉型

中國大陸熱衷於提高醫療技術的生產,以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分析師討論政策的影響。桑迪·翁 Sandy Ong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Nature)的<中國醫療器材產業迎來轉型>( China’s medical-device industry gets a makeover)指出,中國希望使用和製造更多自己的醫療設備。
中國向昂貴的治療和技術開放市場
20 世紀 90 年代初,作為南京大學漢學專業的學生,伊麗莎白·施陶丁格「體會到了中國人的醫療保健感受」。作為學業的一部分,她不得不冒險2000多公里來到中國西南角的雲南。當時,該省的部分地區非常偏遠,需要醫療照護的人們往往必須等待週一到來,屆時來訪的商人、醫生和牙醫會在每週一次的市場上開店。施陶丁格表示,“快進到今天,全國各地都有非常合理的醫院和醫療保健基礎設施”,而且幾乎實現了全民健康覆蓋。施陶丁格現在是德國埃爾蘭根全球醫療技術公司西門子醫療的董事會成員。 「情況比以前好多了,」她說。 “但是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國約有 14 億人口,其中五分之一年齡在 60 歲以上。中產階級的崛起以及與富裕相關的醫療狀況的增加(例如 2 型糖尿病和高血壓)意味著中國已經柏林智庫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MERICS) 研究科學、技術和創新的分析師Jeroen Groenewegen-Lau 表示,在治療的同時採取預防性護理。但這意味著向昂貴的治療和技術開放市場,他說。
推行「本地製造、本地購買」策略
MERICS 分析師 Alexander Brown 表示,意識到成本問題,中國政府大約十年前開始推動生產和使用更多本地製造的醫療設備。尤其重點是 X 光掃描儀等高階設備,它可以幫助早期疾病檢測。 2021年,這項措施進一步加大力度,希望削減成本並滿足人口老化不斷變化的醫療保健需求,同時透過限制進口來促進創新並增強國家安全。
該戰略正在影響中國的醫療器材產業和整個醫療技術產業。醫療科技包括使用資訊科技來檢測、收集和上傳資料的設備。中國的醫院已被指示盡可能採購中國製造的產品,國內外製造商也改變了業務運作和重點。 2021年,也就是有數據可查的最近一年,中國佔了醫療器材市場20%的份額,僅次於美國。
中國政府透過多種方式推行「本地製造、本地購買」策略:設立專門的創新園區、為國內醫療技術公司提供補貼和研究經費,以及為公立醫院集中帶量採購。
釋放大數據力量,指導中國精準醫療
「但從技術上講,書中只有一項明確針對中國產品採購的規定,」跨國公司 LEK Consulting 駐上海的管理合夥人海倫·陳 (Helen Chen) 表示。 2021年5月,工業與資訊化部、財政部發布551號命令,共列出315項產品。其中大約一半是眼科鏡片和醫用雷射等醫療設備,其餘包括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工作中使用的設備,例如地面雷達。尋求購買此類物品的國有企業必須確保設備 25-100% 是由本地製造的零件製成。
陳說,必須在更廣泛的背景下看待 551 號令,「總體而言,中國正在努力實現醫療保健產品的自給自足」。就在該指令發布一個月前,中國政府制定了一項五年計劃,旨在推動6 家或更多中國企業躋身全球醫療器材企業50 強,而2021 年進入前100 強的中國企業僅有4家。然而,其醫療器械行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更遠的時期。 2010年,醫療器材與生物技術、再生能源和物聯網一起被確定為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中央政府開始為該產業制定五年計畫。
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一步強調:“要加快高端醫療器材國產化,降低生產成本,促進民族企業不斷發展。”轉向生產高價值成像、診斷和治療設備等產品(包括電腦斷層掃描(CT) 掃描儀、超音波和透析機,以及起搏器等植入設備)的轉型尤為引人注目,因為在此之前,醫療製造業已經主要集中生產注射器、手套、紗布和其他低端一次性用品(請參閱「醫療機器」)。
成為機器人、電動車和醫療器材等十個產業的全球製造強國
但對於陳等產業觀察家來說,真正的遊戲規則改變發生在 2015 年,當時政府宣布了中國製造 2025 (MIC2025) 倡議。該戰略規劃大膽宣布,中國的目標是到2025年成為機器人、電動車和醫療器材等十個產業的全球製造強國。中國希望透過提升本土工業在研發、設計和採購方面的能力來實現這一目標。關鍵部件的生產,以及將組裝流程轉移到國內。
MIC2025的目標之一是到2025年70%的中高階醫療器材國產化,到2030年這一比例提高到95%。
距離第一個截止日期只有一年了,布朗說:「我認為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與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相比,他們未能如願趕上。”
「但這並不是因為缺乏努力——中國一直在向該行業注入大量資金。我認為這些障礙部分與醫療設備的高度專業性質有關,」布朗補充道。 “儘管如此,中國製造在建立當地工業能力方面的影響最大。”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自主研發的磁振造影(MRI)儀器開始量產
這是一種久經考驗的方法。總部位於布魯塞爾的智庫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的報告稱,該國已在製藥、太陽能板和工具機等行業佔據主導地位。政策制定者首先確定他們認為對國家經濟發展和安全重要的部門和技術。然後,政府啟動政策來發展能夠挑戰全球企業的國內產業。
中國對其醫療器材產業的雄心壯志看起來也沒有什麼不同。 MIC2025 之後出現了大量促進醫療器材本地生產和使用的政策和財政措施。例如,2022年4月,安徽、湖北和山西省政府要求醫院限制使用國產醫療和檢測設備。
政府也開始提供降低租金等誘因,以吸引企業搬遷或在四個醫療器材工業區設立辦事處──包括北京在內的環渤海經濟圈;包括上海在內的長三角地區;珠江三角洲,由廣東、深圳和其他少數城市組成;華中地區,包括武漢、成都和重慶。它還增加了研發投資的稅收優惠:根據MERICS 對上海、深圳和北京股票上市的122 家醫療技術公司的分析,研發投資的稅收優惠從2017 年的17 億元人民幣(2.36 億美元)增至2022年的114 億元人民幣交流(。
2023年7月,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自主研發的磁振造影(MRI)儀器開始量產。在 COVID-19 大流行之初,上海聯影醫療向武漢、上海和北京等醫院提供了 100 多台國產 CT 掃描儀和 X 光機。
國產品牌的市佔率從20%上升到30%
2019年,中國最大的醫療技術公司之一上海微創公司報告說,外科醫生利用其腹腔鏡機器人圖邁成功完成了首例前列腺切除手術。四臂圖邁可以在身體狹窄的空間內進行複雜的手術,例如尿道重建。它甚至可以遠端操作。
根據顧問公司德勤的2021年分析,2015年至2019年間,中國醫療器材產業的市場收入成長了一倍多,年成長率持續超過國內生產毛額的成長速度自MIC2025 啟動以來,成長了約20%。
一些行業甚至開始扭轉貿易潮流——例如,起搏器製造商的全球出口量在2015年至2020年間增長了110%。與此同時,外國競爭對手對中國的起搏器銷量增長了2%。
整體而言,過去十年,生產高階設備的國產品牌的市佔率從20%上升到30%。然而,印度海得拉巴顧問公司 GlobalData 的分析師 Rohit Anand 表示,西門子、通用電氣醫療保健和美敦力等美國和歐洲跨國公司繼續主導該產業。他表示,市場份額的差異歸結為「產品品質、規模和效率方面的巨大差異」。
醫療器材是需要專業知識的利基產品,中國企業很難立足
布朗以醫療機器人為例,補充說:「中國市場不大,因為它們非常昂貴。普通中國客戶根本無力支付這筆費用,而有能力的客戶可能會選擇一家領先的美國公司,而不是一些缺乏經驗的中國公司。”
然而,醫療專業人員的態度正在改變。 LEK Consulting 公司 2020 年對中國醫院工作人員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3% 的人「盡可能使用中國材料」。在一年後的一項後續調查中,即 551 號令發布後,大約 30% 的人表示他們總是使用中國材料。
德勤駐上海分析師艾倫·麥克查爾斯 (Alan MacCharles) 表示,通常情況下,決定取決於實際情況。 「你可能有兩到三個選擇,醫生可能會說:『西方設備稍好一些,但因為我有一段時間沒有接受過該系統的培訓,所以我對中國品牌更熟悉。』」
由於新的採購規定,許多國際製造商選擇在中國建立本地業務。有些企業與當地公司合作,設立合資企業,例如北京國藥影像與美國通用電氣醫療集團之間的合資企業,或是上海電氣與西門子之間的合資企業。
中國製造Ingenia Ambition MRI
一些著名的外國公司在該國建立了自己的製造工廠。日本神戶的希森美康公司目前在山東組裝其血液和尿液檢測設備。同樣,荷蘭公司飛利浦在中國生產了一些高端掃描儀,例如其 EPIQ Elite 超音波系列,其中包括由人工智慧驅動的心血管機器。 2020年,飛利浦推出了中國製造的Ingenia Ambition MRI,掃描時間縮短了50%。這是第一個無需氦氣即可運作的 MRI,氦氣是一種供應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
在去年5月的國際貿易展上,GE醫療展示了23種醫療設備,其中18種是在中國製造和開發的。 GE醫療集團表示,其中一個亮點是超高階Revolution CT掃描儀,它擁有「在任何心率和節律條件下一次心跳」進行冠狀動脈檢查的能力。該公司於 2020 年開始在其北京工廠生產這款掃描儀。該公司向全球客戶運送的 CT 設備中,70% 是在該工廠生產的。
政治局勢肯定會對外國公司的進入產生負面影響
在中國開始生產的決定並不是輕易做出的。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因為為高階設備建造這些工廠的成本很高,」MacCharles 說。 “你可能會遇到本地供應鏈和智慧財產權問題,需要數年時間才能獲得完全認證,而且基本上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你無法生產任何東西。”
北京China Med Device公司的創辦人Grace Fu Palma表示,鑑於兩國之間持續的緊張關係,美國公司尤其面臨挑戰。該公司是一家為尋求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公司提供監管和商業建議的諮詢公司。 “政治局勢肯定會對外國公司的進入產生負面影響。”
中國是西門子的優先選擇地,擁有六個研發基地
施陶丁格表示,儘管消費者從當地公司購買產品的壓力越來越大,但中國仍然是西門子的優先選擇地,該公司已在中國運營了 30 多年,並在中國擁有六個研發基地。 「這些規定有時被認為是他們想讓外國公司離開這個國家,」她說。 “但這不是我們所經歷的。”
施陶丁格說:“只要您參與其中,並支持中國建立強大、高品質的醫療保健系統的方向,您就會感到非常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