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服軟」採用 USB-C,但手機公司還在用各自的快充協議

2022年10月,iPhone 改用 USB-C 介面這件在蘋果、歐盟、美國之間角力的「大事」總算塵埃落定。

從蘋果副總裁承認會「遵守歐盟法律」,到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表示「轉換到 USB-C 會是新 iPhone 的重大更新」都表明,將於 2023 年發佈的 iPhone 15 一代,搭載 USB-C 介面已經沒有什麼懸念。

曾幾何時,搭載 USB-C 介面是 iPhone 使用者呼聲最高的需求之一,但蘋果一直對於這個問題慎之又慎,即使這個問題已經多次將蘋果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蘋果仍然不願意在這個問題上讓步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伴隨 Lightning 介面圍繞產生,蘋果每年都能從中獲利不菲的 iPhone 配件認證標準。

因此,伴隨著這次蘋果放低自己姿態之後,很多使用者也開始期待,使用 USB-C 介面之後的 iPhone,也能和如今類似的國產品牌 Android 旗艦手機一樣,跟上手機快充發展的步伐。

但現實真的會這麼理想化的發展嗎?

在近期剛剛發佈的小米剛剛發佈不久的 Redmi Note 12 系列中,其中的 Redmi Note 12 探索版,在充電功率這一標準上,已經達到了 210W —— 作為對比,同期 iPhone 系列的充電功率仍然只有 20W,兩者的紙面充電功率甚至已經出現了數字位數的差距。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過去幾年國產手機品牌在充電技術上「軍備競賽」的一個縮影。

但另一面,手機廠商往往很少在介紹自家快充技術的同時告訴你的一個事實是:如今各家的高功率快充雖然技術方向上已經逐漸趨同,但很少有廠商之間互相之間做了相容,更普遍的是利用自家的快充技術方案,給第三方配件設定門檻:即使是這些功率動輒上百瓦的快充手機,但如果你使用不支援對應快充協議的充電裝置,往往最高只能實現 18W 乃至更低的 PD 快充。

看似 USB-C 介面一統天下的背後,其實仍是充電體驗這件事的難統一:換言之,想要真正統一電子裝置的充電體驗,或許比起統一介面還有更重要的事項。

01 統一介面,重要嗎?

2022 年一月,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網易 CEO 的丁磊,提交了一份《關於統一智能電子裝置充電器標準連接埠進一步減少電子垃圾助力碳中和》的提案。內容正是關於提出通過立法推動電子裝置以 USB-C 介面為標準實現充電技術上的規範與統一。

雖然後續這份提案獲得了工信部的正式書面答覆。但真正引起風波的是其實是公眾號「魚眼觀察」對丁磊這提案的反駁的一篇文章。

在這篇《丁磊為什麼錯了》一文中。文章認為電子裝置的充電介面是否統一,應該交給企業和市場來調整,過早對技術標準進行統一,會扼殺企業創新的動力。

圍繞這個話題,主張「立法引導」以及「市場選擇」的兩各自的論點,都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不僅是國內,在美國歐洲也一直是立法機構經久不衰的討論議題。

但無論如何,伴隨著行業快充協議發展至今。各種繁雜的充電協議共存已經是當前現狀,大家都依託於 USB-C 介面,但在本質上並不通用。

這一現象背後的邏輯,其實從目前堅持私有介面最頑固的蘋果身上,能看得更清晰:蘋果目前在在售的 20W 充電器,在官網的售價是149元。但如果使用者想要使用第三方充電器給 iPhone 進行快充,就需要購買經過蘋果 MFi 認證的配件,才能實現正常的快充。

但對於配件廠商來講,支援 MFi、讓自家產品包裝上印有 MFi Logo,完全是一筆沉重的「蘋果稅」:僅僅是採購支援 MFi 協議的晶片一顆就要價格 0.7 美元,整體計算下來每條通過 MFi 認證的資料線要比同規格但沒有 MFi 認證的資料線成本高出近 30 元人民幣。

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即使 iPhone 系列目前面臨著需要在 2023 年發佈的 iPhone 15 系列轉換至 USB-C 介面這樣的問題,但可以預見的是蘋果並不會輕易放棄過去圍繞介面以及 MFi 配件認證盈利的方式:比起直接依賴 iPhone 賺錢,靠授權認證配件來收費同樣是蘋果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有了蘋果的「成功經驗」在先,很多 Android 手機廠商也希望用類似的模式,來用向第三方配件廠商授權配件的方式來盈利。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各個私有充電協議之間的不通用。

除了五花八門的認證之外,快充本身對於充電裝置的高要求也限制了外設的通用性:比如如今的動輒 100W 以上的快充,即使介面一致,對於資料線所支援的電流通過功率也有明確的要求,但這些往往都不會在裝置上明顯標註。

同樣是近期剛剛發佈不久的第十代 iPad,雖然更新到了 USB-C 介面,但其技術規格仍是老舊的 USB 2.0,換言之看似介面相同,但實際上使用者無法通過這個介面,讓基本款 iPad,實現與 iPad Pro 類似的 4K 60Hz 畫面傳輸、高速資料傳輸等功能。

從這些角度也能看出,即使電子產品走入 USB-C「一統天下」的未來,已經離我們近在咫尺,使用者仍然會面臨很多使用上的差異化,這更多是廠商自身對產品的定位導致的區別,但也直接導致了很多外設/充電規格上的統一,離我們仍有一段距離。

統一介面很重要,但消除廠商之間的壁壘,更重要。

02 UFCS 認證

不過現在,時間進入到 2022 年 11 月,這種廠商各自為政、使用者不堪其擾的師現狀終於要有所改變了:近期,採用 UFCS 融合快充協議的首批手機、店員介面卡以及移動電源等配件已經上市,其中不乏華為、小米、Vivo 以及 OPPO 等廠商的手機以及配件裝置。

UFCS (Universal Fast Charging Specification)融合快充協議是由信通院、華為、OPPO、vivo、小米牽頭,聯合矽力傑、瑞芯微、立輝科技、昂寶電子等多家終端、晶片企業和產業界夥伴共同努力完成的新一代融合快充協議。該協議旨在制定移動終端的融合快速充電標準,解決互配快充不相容問題,為終端使用者創造快速、安全、相容的充電使用環境。

之所以近期在十月底扎堆上市,正是因為首批 UFCS 融合快充認證的認證證書已經發放完畢,其中不僅有四款近期發佈/即將發佈的新手機,也有對應的電源介面卡以及供更多配件廠商開放使用的兩款晶片。

目前,首批支援 UFCS 1.0 融合快充認證的裝置,這些產品除了支援原本品牌自有等快充協議之外,也都支援 40W 的 UFCS 1.0 融合快充協議,後續 UFCS 也會繼續提高品牌間的標準通用性,第二階段的目標為 65W。

可以看出,如果說第一階段其實與現有的 PD 還沒有真正拉開差距的話,後續的 2.0 乃至更之後的迭代版本,會隨著國產手機品牌快充技術的「內卷」而水漲船高,真正作為一個行業標準,起到一個快充基準線的作用。

在產品介紹備註中,也能看到這些支援 UFCS 1.0 的充電器,在簡介中還特意標註了對其他品牌支援 UFCS 協議手機的快充支援。和之前多家國內手機廠商協力打造的統一推送聯盟進展緩慢相比,讓手機充電體驗統一這件事,融合快充技術確實做到了至少有章可循,不同品牌與廠商之間的互聯互通變得成本更低。

之前被經常「友商友商,先開一槍」而變成某種貶義詞的手機廠商們,這一次為了更統一的快充體驗,終於還是站到同一個戰線上,這或許才是更重要的意義所在。

在這個統一標準之上,各家產品之間的競爭其實並不衝突。甚至能帶來顯而易見的優勢:在有了通用快充協議的基礎之上,廠商發佈各種支援快充的旗艦手機在包裝中不附帶充電器就變的更加合理,大大減少了「快充卻沒有對應的快充充電器」這一尷尬場景發生的機率。

對於使用者來講,最大的優勢當然也在於此:手機品牌私有的快充協議也會仍然繼續存在下去,只有追求讓自己的裝置充電速度達到最快的極客使用者才需要單獨購買對應的充電套套裝,即使廠商不再附贈充電器/資料線,仍然能很「環保」地使用現有的融合快充充電器來實現快充。

未來,「求同存異」或許才是統一充電體驗最終的行業前景:手機廠商繼續發展自家的私有快充協議,但融合快充標準作為一個同樣在不斷更新的基準線,保證了各種協議之間的相容性。讓「USB-C 一統天下」之後,「一個充電頭一統天下」的時刻也能儘早到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電廠”(ID:wonder-capsule),作者:張勇毅,編輯:高宇雷,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

◤果粉快搶 限時下殺◢
搶新機 一次買齊iphone 14周邊
就愛舊機 買iPhone 13省荷包
iPad第九代萬元有找 熱銷限量補貨到
AirPods限時降價 最高折2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