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2023財年Q1成績單首次低於普遍預期,未來出路何在?

蘋果業務在近一年內面臨著強勁的阻力,其中供貨量下滑直接影響了蘋果主營業務收入,晶片亂局也攪動了其經營大盤,一切問題集中反映在蘋果2023 財年第1財季財報中。透過財報資料,我們窺探出曾經最賺錢公司背後的下降勢態。

營收與淨利潤近七年來首次低於普遍預期

北京時間2月3日,蘋果公佈了2023 財年第1財季財報,公司總營收為1172億美元(約7899.28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5%。季度淨利潤為300億美元(約202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3%。

在財報公佈前,就有多家投行預計蘋果營收將同比下滑。華爾街的一致看法是,蘋果2023 Q1的銷售額將達到121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8%。但2023財年Q1的成績單卻低於華爾街預期,這是近七年來,蘋果財報首次低於普遍預期,也是自2019年以來,蘋果首次出現季度同比下降。

從9月底到12月底的第一財季,對蘋果而言意義重大,因為這通常是蘋果秋季新品推出後iPhone大賣的時間。從歷史財報來看,iPhone可觀的出貨量,往往推動第一財季成為蘋果營收和利潤最高的財季。例如,2019Q1-2022Q1,蘋果的營收、歸母淨利潤、淨利潤率均保持了正向增長。

來源:百度股市通

尤其是2022財年Q1,蘋果營收為1239.45億美元,創有史以來最高的單季度營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1%。

這一季度,蘋果股價也迎來了高光時刻,美東時間2022年1月3日,蘋果公司市值盤中突破3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家踏入3萬億美元的公司。

但過去一年,蘋果公司股價跌跌不休。2023年首個交易日,美股蘋果公司股價重挫,市值跌破2萬億美元。

一年市值跌了一萬億,一系列資料昭示著,蘋果營收下滑背後的問題值得引起注意。

來源:Statista

Statista的資料顯示,蘋果公司平均每秒能賺3000美元,這讓蘋果一度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公司”。但賺錢王者蘋果,如今為何卻面臨營收下滑?背後又有哪些問題成為蘋果營收路上的攔路虎?

2019年以來營收首次下滑,背後原因幾何?

蘋果營收下滑,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多個方面綜合的結果。其中,對整體營收影響最大的是來自於iPhone的營收同比下降8%,為657.75億美元。

來源:蘋果公司綜合經營報表

從蘋果的歷史財報來看,手機業務是其營收的最大“功臣”,貢獻了該公司一半的收入。2021Q3-2022Q3,蘋果營收為3943億美元,其中硬體產品銷售為3162億美元,iPhone單品貢獻了2055億美元,營收貢獻比佔50%以上。

來源:EconomyApp

但蘋果2023財年的第一財季,本該支撐營收增長的主力iPhone 14,其銷售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究其原因,主要是供應受到限制,導致蘋果產量大幅下跌。2022年11月份,蘋果甚至向投資者發出了罕見的預警,解釋稱生產問題將導致出貨量低於“之前的預期”。

出貨量方面的挑戰,主要系蘋果代工廠受疫情影響,無法按時交付產品。這讓iPhone 14的發貨時間明顯延長,進而影響到了iPhone整體的出貨量。根據IDC的資料,iPhone出貨量同比下降14.9%,從2021年第四季度的8500萬台降至2022年第四季度的7230萬台。

除供應問題之外,蘋果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是,目前消費者在經濟疲軟和高通脹率的宏觀環境下,對電腦、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上的支出已明顯放緩。

IDC報告顯示,2022年底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為12.1億台,這是自2013年以來,由於消費者需求大幅抑制、經濟不確定性而導致的年度最低出貨量。對應趨勢也已波及到蘋果等高端手機的銷售量,對其整體業績表現影響深遠。

而在市場競爭方面,蘋果也面臨不小的衝擊。2023第一財季,美國、歐洲等地銷量都同比下降,其中,大中華區作為蘋果的第二大重要市場,同比下降7%,營收為239億美元。

來源:蘋果公司綜合經營報表

目前蘋果在中國市場陷入銷量頹勢,背後主要系國產手機的強勢崛起,華為、小米、VIVO等能打的品牌,給消費者提供了多樣化選擇空間,搶佔了蘋果的一部分市場份額。

此外,蘋果還面臨晶片方面的問題。眾所周知,晶片是蘋果提升產品性能的關鍵,但據報導,蘋果晶片部門正陷入“史上前所未有”的混亂局面。

為了保持在行業上的領先地位,蘋果晶片團隊必須探索更多的技術創新。但以蘋果iPhone 14 Pro來看,其在性能方面缺乏新意。測試顯示,與前幾代iPhone相比,iPhone14 Pro GPU性能提升很少,就連蘋果發佈會上,對GPU的描述也是輕描淡寫,這不免引發市場對蘋果晶片方面的爭議。

背後的問題是,蘋果晶片部門正面臨人才短缺。近些年,蘋果多名關鍵人才流向了晶片創企和更成熟的晶片公司,其中包括曾在蘋果負責iPhone內部CPU研發的Gerard Williams。自從Williams離開後,有資深分析師認為:“蘋果的CPU性能增長明顯放緩。”

Gerard Williams III

主營業務表現不佳,供應鏈受影響,晶片部門陷入亂局,腹背受敵的蘋果急需新業務挽救營收下滑勢態,其中,呼聲最高的屬混合現實頭顯業務。

押注混合現實頭顯,能挽救營收下降勢態嗎?

MR頭顯不僅是蘋果元宇宙佈局的重要一步,未來也將反哺蘋果生態系統,促進業績的整體發展。

從元宇宙商業化的宏觀環境來看,市場規模迅速擴大,有行業分析師預估,未來幾年元宇宙市場規模最高可達2萬億美元。包括Meta在內的巨頭都已在元宇宙方面砸下重金,蘋果此時押注賽道,如能做出更先進的產品,有望吸納更多的市場份額,挽救營收下降態勢,也給其未來的戰略轉型做好鋪墊。

毫無疑問,蘋果公司的元宇宙野心不會限於MR頭顯。蘋果公司已開始建構 RealityOS作業系統等具有元宇宙體驗的應用程式、消費媒體和遊戲。而MR頭顯一旦上市,將代表著蘋果對外推出的第一款元宇宙硬體產品。

庫克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AR增強現實是蘋果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蘋果投資或併購了超20家AR/MR業務公司,其中單次收購金額更超3億美元。

財報資料顯示,2022財年蘋果公司研發總投入為262.51億美元。而蘋果頭戴式裝置專利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自2010年以來,蘋果已為 AR/MR技術申請了2000多項專利,僅在2021年前9個月,蘋果與AR裝置有關的專利技術就達到11項,佔蘋果全年專利技術的九分之一。由此可見,蘋果在MR頭顯方面的投入可見一斑。

來源:穆勝諮詢

據報導,蘋果MR頭顯能將數字內容與使用者的全彩現實世界進行疊加,從而實現更逼真的互動,還能連接Mac電腦,複製iPhone的許多功能,並能同時支援AR和VR。

誠然,蘋果押注的MR頭顯,引發了廣泛關注。但專欄作家馬克·古爾曼認為,混合現實頭顯不可能像之前的iPhone和iPad一樣產生轟動效應。

這款頭顯價格高昂,折合人民幣超過2萬元,且還存在無法在室外使用等問題。對多數消費者來說,這款裝置不划算、也不實用。這一切限制了MR頭顯的受眾群體,使用者規模將明顯低於蘋果的明星產品iPhone。

對比手機、平板等產品,MR裝置仍是一個新興領域,消費者宣傳教育不足,這就意味著蘋果不僅需要造出好的產品,還要說服消費者購買產品,後者難度遠超想像。

但以蘋果在MR頭顯方面的佈局,我們也能窺探到收入規模高達千億美元後蘋果的發展方向。未來,蘋果將借助其在硬體、軟體服務方面積累的資金優勢,支援元宇宙等硬核科技的研發。

而在主營業務手機、平板方面,未來蘋果有望發力“可摺疊”這一性能點。比如新一代iPhone以及將在2024年推出的可摺疊iPad,預計新機型將有利於出貨量提高,並改善產品結構。

但20000元起步的蘋果摺疊屏手機,能否得到受眾認可,仍是未知數。畢竟大環境方面,消費疲軟情況已波及到美國科技巨頭,包括英特爾、微軟在內的美國科技公司都發佈了警告增長和銷售放緩的報告。

蘋果自然也難逃這一放緩趨勢,而在新增長點方面,無論是MR頭顯還是摺疊iPad、手機,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結合蘋果自身經營等方面的問題來看,蘋果想在短時間內寫好高增長的新故事,走出營收下降困境,仍是道阻且長。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美股研究社(ID:meigushe),作者:Lucky,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

◤果粉快搶 限時下殺◢
搶新機 一次買齊iphone 14周邊
就愛舊機 買iPhone 13省荷包
iPad第九代萬元有找 熱銷限量補貨到
AirPods限時降價 最高折2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