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觀點】「國機國造」的下一步,台灣將自行開發新一代隱形戰機?

隨著勇鷹教練機陸續交機達到五架,台東志航基地附近都可以看到勇鷹機的身影,在勇鷹的研發基礎下,台灣軍方將和漢翔公司合作開發新一代的隱形戰機,用來代替幻象戰機及IDF戰機。

漢翔公司的研發製造能力並不差,過去有製造成功IDF戰機成功的案例,一度成為亞洲地區首位能自製超音速戰機的國家,還引起韓國、日本軍方的注意。在美國同意出售F-16戰機之後,一度中斷了噴射戰鬥機的研發進度,不過在勇鷹機陸續服役之後,重新研發新一代隱形戰機的議題再起。

不管是那一代戰機,最重要的核心技術一向都是發動機的設計研發,而這正是台灣的弱點,如果沒有能力掌握自己的發動機技術,新一代的隱形戰機就不可能成事。一般來說對於新世代隱形戰機的認知,必須能夠超音速巡航、規避雷達的監控功能、所有的飛彈都必須隱藏在彈艙裏。才有資格叫隱形戰機。

以台灣目前的能力,機身蒙皮不是太大的問題,電子系統也有一定程度的能力,但在武器方面和最重要的發動機技術,則台灣並沒有絕對的優勢,就算研發也一定要透過購買或是技術合作才能完成,要達到完全自製的功能希望並不大可。而且就算能夠成事,製造戰機的數量和質量,以及能否透過美國的支持完成都是問題。

軍方方面,希望能在兩年內製造出第一架原型機,再視情況調整生產模式和速度。目前全球有能力製造隱形戰機的國家,就只有美、俄、和中國大陸。至於英、法等國則到目前為止沒有投入研發的人力物力,如果英、法有意研發,成軍的速度應該很快。

至於台灣的動作,應該是視為和美方談判的一種態度,如果美國將來不把台灣視為隱形戰機的出口國,台灣只有走上自主研製的道路上,國機國造、國艦國造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陸續成案。至於台灣科技產業是否有能力,一般來說,只要肯花大錢,理論上應該是辦得到,只是能夠把戰機打造到何種程度,那又是另一議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