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化現象意思是什麼?蛙化現象跟性單戀有關?蛇化現象又是什麼?
蛙化現象是近期社群爆紅的用語,不只掀起日本高中生熱議,許多漫畫、歌曲作品也都爭相使用;蛙化一詞隨後更被延伸到兩性實際互動上,而有了全新解釋。究竟蛙化現象意思是什麼?蛙化現象和心理學有何關係?蛇化現象又是什麼?Yahoo奇摩新聞小編帶你認識!
蛙化現象意思是什麼?蛙化現象跟性單戀一樣嗎?
在社群爆紅、討論熱烈的蛙化現象,目前有兩種意思。最初,蛙化是一種心理學用語,指發現暗戀對象喜歡自己後,反而對對方感到噁心、厭惡的情形。之所以命名蛙化,是取自格林童話《青蛙王子》中,青蛙變王子後,公主愛上王子的瞬間;蛙化現象則代表一種相反的情境,形容王子也愛上公主後,在公主的眼中,瞬間從帥氣的王子變成青蛙。
說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聯想到「性單戀」。所謂的性單戀是一種性取向,意指會喜歡他人,卻無法接受他人喜歡自己,或對進入一段戀愛關係感到排斥。蛙化現象可以視為性單戀表現的一種,兩者概念類似,但仍存在差異,蛙化現象是短期的,任何人都可能發生;而性單戀屬於長期的性傾向,所指範圍更廣。
隨著使用者不斷地延伸、擴散,如今蛙化現象一詞也有了新的解釋。現階段,多數年輕人會把蛙化現象用來指稱「因某些小細節突然對暗戀對象冷掉」或是「對曾經深愛的對象失去感情」等情境,不僅適用於暗戀對象,也可以擴大泛指處在分手邊緣的情侶。
延伸閱讀》台灣男女談戀愛「蛙化」還「蛇化」?日本青年愛情觀曝兩極現象
蛙化現象來源為何?蛙化現象和心理學有關?
蛙化現象一詞最早出現在2004年,日本跡見學園女子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藤澤伸介所做的研究報告。藤澤伸介發現,約有7成的女生,在被暗戀對象告白後,內心不如預期中的愉悅,反而會對暗戀對象爆發反感情緒。
藤澤伸介提出的「蛙化現象」核心概念,就在形容這種情感轉折的過程;且更常出現於情竇初開的青少年,由於缺乏戀愛經驗及對人性的認識,通常會對好感對象抱持完美想像,也因此容易幻想破滅。特別的是,蛙化現象一詞剛開始出現時,並沒有引起廣大的迴響,直到近年來才開始廣為討論。
蛙化現象為什麼成為流行語?
近期在網路流行的蛙化現象,其實並非最初心理學教授藤澤伸介所提出的用法,而是被使用者擴大解釋的第二種「因某些小細節突然對暗戀對象冷掉」的意思,這種用法流行的契機,可以追溯到2021年日本YouTuberきりまる發布的一支影片,影片中,她以蛙化現象的第二種用法為基礎,募集網友的「蛙化經驗」,引起高度共鳴。
自此以後,蛙化現象的用法逐漸在日本竄起,甚至登上高中生爆紅用語冠軍。許多人開始相繼分享日常生活中,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瞬間對喜歡的人感覺幻滅的情況,比如凡是找媽媽、拿餐廳給的溼毛巾擦臉、抖腳、搭地鐵時交通卡餘額不足、電車抓拉環時差點跌倒等「有損形象的行為」,都會被認為是蛙化瞬間。蛙化現象也多次在動漫或歌曲中,被創作者拿來描述情侶面臨分手邊緣的情緒,或不再深愛某人的心境。
蛇化現象又是什麼?
除了蛙化現象,社群也出現另一種與之對立的「蛇化現象」。跟蛙化現象相反,蛇化現象指的是,即使情人或曖昧對象公然放屁、挖鼻孔或摳腳趾,言行舉止多麽粗魯不雅,都深受吸引並覺得可愛。蛇化現象的用法,源自一對在TikTok上擁有破12萬粉絲的情侶こちゃもちゃ,2023年4月他們首度在影片中提及「蛇化現象」,因為對方毫不避諱地做自己,讓兩人情感更為深厚而濃烈。
綜上所述,蛙化現象和蛇化現象,都代表著一種愛情觀,前者雖然比較消極,但也能解釋為釐清自己在感情中的所需;後者則能展現伴侶間存在的依戀情感,顯示勇於接納讓彼此更能擁有安全感。那麼,你也有過類似「蛙化」或「蛇化」的經驗嗎?
撰稿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廖梓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