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蟹螨攻擊 蜂群集體消失?

氣候變遷除了帶給蜜蜂的生存危機,還有全球病蟲害——蜂蟹螨增生的難題,牠會導致蜜蜂發育畸形、壽命縮短,更威脅作物的繁衍生長,因為在所有授粉昆蟲的比例中,蜜蜂就占了8成以上。為了拯救蜜蜂和環境,科學界早已投入研究,台中中興大學昆蟲系團隊,最新完成蜂蟹螨的全台大調查,而台大昆蟲系,更從作物繁殖下手,研發無蜂王授粉技術,延續農作生產。我們實際進入實驗室,來看蜜蜂的危機,與學者發起的守護行動。

蜂蟹螨增生 蜜蜂生存危機

蜂蟹螨是一種寄生螨,寄宿在蜂巢中,蠶食鯨吞蜜蜂,是全球蜂農的夢魘。近年蜂蟹螨在台灣的危害擴大,蜂農用遍防治方法,幾乎束手無策,蜂農梁清凱表示:「負離子水也出來,草酸糖也出來,大家一直在找方法,這兩年壓不太下去,很嚴重,有些蜜蜂被蜂蟹螨咬到,兩百多箱咬到全滅的也都有。」蜂蟹螨的寄生方式是跟隨成蜂入侵蜂巢,寄生在幼蟲身上吸食養分,造成蜜蜂體弱多病,同時蜂蟹螨也可能夾帶病毒,造成蜜蜂發育不全,逐漸死亡,2023年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調查,螨害讓全台養蜂場的蜜蜂數量損失約40%到50%。

來到台中中興大學養蜂場,昆蟲系副教授吳明城已研究蜜蜂病蟲害多年。健康的蜜蜂體態豐盈,行動敏捷,但染病的蜜蜂卻奄奄一息,萎縮蜷曲,而且翅膀明顯發育不完全,吳明城表示:「畸翅病毒會造成蜜蜂羽化的時候,翅膀會變成畸形,一旦蜜蜂翅膀畸形,牠就沒有工作能力,也沒辦法飛,只能在草裡面吃食物,沒辦法出去工作,壽命很短,其實出來沒幾天就死掉了。」吳明城在養蜂場使用草酸來防蟲,但是近年蜂蟹螨疑似出現抗藥性,加上極端氣候變化多端,讓防疫變得越來越困難。蜂群的危機,不只是病蟲害,越來越多變的天氣也讓蜜蜂陷入生存困境,養蜂的經驗法則,正面臨氣候全新挑戰,而養蜂人只能花費更多心力照顧蜜蜂。

蜂群消失 搶救刻不容緩

蜂群消失將衝擊全球糧食生產,因此更需要仰賴科學突破困局。2016年開始,野蜂數量大減,加上農民為了防蟲、防寒,盛行溫網室栽培,使得瓜果自然授粉難度提高,台大昆蟲系教授楊恩誠團隊研發無蜂王授粉技術,獨步全球,與一般的蜂箱相比,無蜂王授粉技術縮減巢片和蜜蜂數量,體積輕便,更以蜂王的氣味取代實體蜂王,阻絕蜂群繁衍,當小型蜂箱進入空間有限的溫室中,少量的蜂群便不會因為食物來源不足,產生攻擊性。

台大團隊的技術,更巧妙挑除蜂巢中的外勤蜂,保留內勤蜂進入溫室,原因是外勤蜂透過蜂巢、採蜜地點和太陽三方定位,若將蜂巢改變位置移入溫室,外勤蜂會因為方位大亂而撞網死亡,無助於授粉工作。當內勤蜂進入溫室,實測約三到五天,便會轉化為外勤蜂外出採蜜,無蜂王授粉技術授粉率高達99.9%,目前已應用在草莓、小黃瓜等至少十二種作物。楊恩誠坦言,十年前這項技術只是一個概念,他從沒想過環境的變化如此快速劇烈。小小蜜蜂是生物繁衍中重要的一環,更是環境健康的指標之一,而蜜蜂的存續正因為環境變化,岌岌可危。在大自然反撲之前,科學家們正在與時間賽跑,找到永續生態和生命的出路。

台視新聞/蘇韋宣 葉宜琳  責任編輯/朱紫筠

更多台視新聞網報導
蜜蜂不採蜜 蜂農叫苦連天
極端熱浪!印度飆52.3度破歷史高溫 俄羅斯民眾曬日光浴全身80%燒傷
暖化加劇! 台大研究「炎熱恐增腎臟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