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皮分手OK,OK超商總經理:我知道這一天遲早會來

蝦皮和OK便利超商在2022年開記者會宣布結盟,沒想到這個合作不到兩年喊停。(左起,蝦皮購物資深執行總監梁日威、OK超商總經理魏國志) (攝影者:駱裕隆)
蝦皮和OK便利超商在2022年開記者會宣布結盟,沒想到這個合作不到兩年喊停。(左起,蝦皮購物資深執行總監梁日威、OK超商總經理魏國志) (攝影者:駱裕隆)

撰文者:蔡茹涵

11月14日,蝦皮官網突然發布一則公告,宣布蝦皮店到店與OK超商之間的「雙向寄件服務」將於2024年1月終止。消息一出,頓時引發業界譁然,各大社群熱議。

大家議論紛紛的原因很簡單:不到兩年前,OK超商才因為與蝦皮展開深度合作,店內出現堆積如山的包裹,甚至減少了貨架,因而被網友們戲稱為「蝦皮倉庫」、「被便利商店耽誤的物流中心」。

但也正是這項策略,讓OK超商在疫情期間營運績效逆勢成長20%。全台只有800間店、長年被視為「超商老四」的它,透過網路寄取件導來人流,不僅重新吸引消費者踏進店裡,此舉更被外界視為跳脫傳統超商賽道,終於走出和統一超、全家不同路徑的關鍵決策。

然而合作不到兩年,蝦皮就宣布停止雙向寄件服務。有網友直言:「OK是不是被養套殺?」、「蝦皮店到店越開越多,當然不需要OK了!」

外界都好奇,當初拍板這項決策的OK超商總經理魏國志在想什麼?現在又該如何因應?

其實,早在去年接受商周專訪時,他就預先回答了這個問題。

當時商周詢問:OK這項策略固然創新,但是難道不怕蝦皮在做大之後停止合作,或轉而去找店數更多的同業合作?

「我知道這一天遲早會來,」他回答的坦然:「我也提早給員工做心理準備,它一定會發生!企業每個階段會有不同的需求,他有需求,我有需求,雙方就合作;時間到了,當有一方不需要了、或者消費者不認同了,合作就結束,繼續堅持沒有意義。」

他說,自己很早就開始灌輸員工這個概念:商場上沒有永久不變的合作,而是找出現階段對雙方最有利的結果。

去年3月,蝦皮店到店只有400多家店,雙向寄件服務開通後,加入OK的800店,等於蝦皮瞬間暴增至1千2百多個取貨點,OK則得到了大量人潮與寄取件服務費。

但如今,全台的蝦皮店到店已經突破1千4百間,每年可流通近兩億個包裹。一來它的門市量已經夠多,二來過去的「雙向寄件」,流程是蝦皮與OK將包裹分別運送回統倉後,還要整理並交換各自的包裹,以如今的包裹量來看,這個步驟至少得額外花上0.5到1個工作天,等於讓消費者等更久,已不符合需求。

雙向寄件取消後,對消費者有何影響?其實對買家差別不大,買家在蝦皮購物時,依舊可以選擇OK超商取件;對寄件賣家影響較大,將回歸到「蝦皮店到店寄件到蝦皮店到店」、「OK超商寄件到OK超商」舊有管道,與另外三大超商一致。

那對OK超商將有何影響?答案是:可預期寄件人數將減少,能收取的服務費也可能減少。但相較於統一超、全家與萊爾富,OK超商的45元運費依舊是目前最低,具備價格優勢,且其全台門市加上新設立的OK express據點,合計也已破千。

那話又說回來,既然早知道這個合作必然會結束,魏國志當初又為何要大舉投入,甚至不惜減少貨架、改變門市動線,也要容納更多包裹?

他的回答很簡短,但耐人尋味:「我們要以時間換取空間。」

「我不覺得『養套殺』這個說法成立,外界看起來,是蝦皮利用OK壯大,但其實,OK也在利用蝦皮快速練兵!」一位從業二十餘年的零售業高層分析,這段為期不到兩年的合作,已經為OK帶來至少三個效益:

第一、撐起疫情期間的人流和獲利,甚至讓營運績效逆勢成長。

第二、原本存在感極低的超商老四,瞬間品牌曝光量大增,在消費者眼中有了形象和人設。即便被笑稱是物流中心或倉庫,也依舊定位鮮明,且在消費者需要寄取件服務時,想起它的機率也會增加。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透過蝦皮,習得應對海量包裹的技術和know how。「當你的門市從一天能處理100個包裹、200個包裹、到500多個包裹都視為尋常的時候,那是很驚人的進步和能量!」該主管推測,從物流端的系統和配送速度,門市的動線,店員們的熟練度和心態,應該都會在這兩年大幅提升,如此一來,就有機會再延伸出更多服務。

與蝦皮短短不到兩年的合作,儘管戛然而止,但仍讓OK從超商老四走進大眾視野,也讓越來越多同業開始留意起魏國志的動態。

接下來,他能否善用這兩年練兵經驗,寫出下一個「沒有蝦皮的劇本」?外界都拭目以待。

核稿編輯:吳中傑
責任編輯:林易萱

看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蝦皮聯手OK,想什麼?超商取貨再掀戰火,「蝦米大軍」緊追全家、小七

PChome攻東南亞,竟把公司名取得跟對手「蝦皮」一樣!這是哪招?

路標寫No standing,不是禁止人「站在那」!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