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朝生夕死的至美象徵

蝴蝶
蝴蝶

由毛毛蟲破蛹羽化而來的蝴蝶美麗動人。在人類上千年歷史中,蝴蝶既象徵著生命的短暫易逝,也代表著生命的周而復始。

偉大的社會變革需要強力的象徵符號。因此世界和平理事會(World Peace Council)選擇畢加索畫的和平鴿為其代表,彩虹旗則象徵LGBTQ(多元性別族群)的自豪感。這些圖像能夠成功讓身份背景和國族各異的人們團結一致,共同奮鬥,是因為這些圖像能在美學意義上賦予人們對於他們共同理想的視覺認同。

如果當下應對氣候危機的運動需要一種象徵,其中一個選擇可以是蝴蝶,這種昆蟲不僅對地球生態的變化非常敏感,而且在人類藝術史上也具備相關美學的象徵意義。

人類行為導致的氣候變化威脅著許多美麗生物的生存,蝴蝶即是其一。密歇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發現,由於春季氣溫的變化,北美黑脈金斑蝶(Danaus plexippus)的數量正在減少。同時,全世界有許多蝴蝶物種正在向北遷移,以尋找更涼爽的氣候。

例如,長尾藍雀(lamides boeticus)原非英國本土物種,但氣溫上升迫使這種蝴蝶離開歐洲原來的棲息地而北上。而現棲息在英格蘭北部適應寒冷地區的山地小環蝶(Erebia epiphron),即黑珠紅眼蝶,由於棲息地逐年氣溫上升,將會完全消失。蝴蝶及其為適應環境的遷徙模式已成為地球氣候危機的警告信號之一。

蝴蝶
在人類上千年歷史中,蝴蝶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都代表著多層意義(Credit: Getty Images)

不過,蝴蝶不僅活生生地象徵著大自然的危險和美麗,人類也可以視蝴蝶為希望,以及適應我們今天快速變化世界之能力的標誌。事實上,上述觀念早在人類世(所謂人類世是指近代人類行為開始影響地球生態的當下這一地質年代)之前兩千多年已經產生。

從公元前4世紀開始,視覺藝術家就被蝴蝶短促而華麗的生命所迷倒。蝴蝶在夏季匆匆亮相,纖巧而美麗,飛舞於花叢,散漫亦慵懶。而最神奇的應該是如此美麗的生物竟然是從毛蟲破蛹蛻變而來。因此蝴蝶羽化的生命一直被人類視為平庸可以升華為至美之物的象徵。但在21世紀,這可能只是提醒我們,人類仍然有化危機為轉機,讓人類生命可以延續下去的能力。

蝴蝶
蝴蝶飛舞於花卉之間

而且蝴蝶也是我們人類自己的象徵,更確切地說,是我們人類內在、精神自我的象徵。寫於約公元前300年中國的《莊周夢蝶》,是與中國道教和哲學有關的最著名的故事之一。這個故事後來成為以蝴蝶為題材的中國和日本藝術家的主要靈感來源。

這個故事說,有一天,中國先秦哲學家莊周夢見自己是一隻蝴蝶,栩栩然飛來飛去,很是快樂,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但他突然夢醒,才發現自己原來是莊周這個人。但究其實,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夢中為蝴蝶的莊周,還是做夢以為自己是莊周的蝴蝶。

莊周夢蝶故事的重點是強調我們人類心理狀態的不確定,尤其是我們的自我及對現實世界的感知。順其自然是中國道家哲學的核心思想。道家強調為了達到天人並生,萬物合一,人類需遵循自然的「道路」或「方式」,尊重和順其自然。

自然之道在當今時代已顯得遙不可及。莊周夢蝶故事則清晰地消解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人為界限,讓我們意識到人類是屬於自然而不是超越的自然之主。這個寓言故事將更大的自然真理與我們人類虛幻的意識做了對比,從而顛覆了我們人類既有的存在感。

《丘比特與普賽克》
在法國新古典主義畫派大師雅克-路易斯·大衛的作品《丘比特與普賽克》(1817)中,一隻蝴蝶盤旋在靈魂女神普賽克的頭頂上(Credit: Getty Images)

大約在同一時間,在華夏以西5000英里的歐洲,古希臘人的思想中也出現了驚人的相似概念。希臘哲人亞裏士多德(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在他的著作《動物志》(約公元前350年)中首次使用了「psyche」(靈魂)這個詞,意為人類的精神或指蝴蝶的靈魂。這個概念源於這樣一種認知,即毛毛蟲的繭就像墳墓,而蝴蝶破繭而出就像「靈魂」在人死後會從人體的牢籠中脫殼而出。在希臘神話中,靈魂女神普賽克(Psyche)經常被描繪成一隻蝴蝶。後來的基督教藝術會用蝴蝶象徵耶穌的復活,因為這猶如隱藏在毛毛蟲肉體中的靈魂重生。

這說明為什麼蝴蝶可以成為氣候變化的標誌。蝴蝶與自然習習相連,是人性中崇尚物欲功利自私一面的相反面,而且作為人類本性中真善美的象徵在東西方文化中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凖。說到底,蝴蝶是象徵希望,預示生命可浴火重生。

黑暗的一面

但在藝術史上,蝴蝶也是一種警示的標誌。兩千多年來,在歐洲的美術文化中,蝴蝶一直象征人類的靈魂,但到了文藝復興時代和巴洛克時期(1450-1700),蝴蝶符號的警示意義變得更為深刻和複雜。

蝴蝶
一隻優紅蛺蝶為人類帶來物質主義的警告

荷蘭共和國最偉大的靜物畫家之一瑪麗亞·凡·奧斯特維克(Maria van Oosterwijck),以擅長描繪不同種類的蝴蝶著名,其代表作是創作於1668年的《虛空靜物》(Vanitas Still Life 1668年)。

在這幅畫的中心,一本書上的優紅蛺蝶再次作為人類靈魂的象徵,但同時也傳達了一種道德含義,一種與現代社會高度相關的信息。蝴蝶下面有張紙,寫有一段摘自《舊約·約伯記》的文字:「男人由女人所生,時日不多,充滿坎坷」,接著又寫:「他如花開花落;他像飄忽的影子,不能長久。」這段文字語氣很悲涼,但目的是要我們掙脫塵世的名繮利鎖。

這幅靜物畫中的所有物體都在象徵世事無常,一切浮華皆虛空。在21世紀,類似的哲學思想是否能勸說我們停止不利地球生態環境的奢侈生活方式,比如坐長途飛機、過度消費肉類等?

你可能發現,在《虛空靜物》這幅畫的左上角還有一隻蝴蝶。荷蘭這一時期的虛空派靜物畫,慣例要畫兩隻蝴蝶,畫的上方畫一隻淺色蝴蝶(在奧斯特維克這幅作品是一隻白粉蝶),下面是一隻紅色蝴蝶,可能是為了象徵來世有聖潔和地獄之區分。奧斯特維克這幅畫譴責人類耽於感官物質之享樂,畫中的花朵和蝴蝶象徵自然世界之美脆弱易逝,從而告誡我們要與自然和諧共處,履行責任,避免物欲過度。

蝴蝶
蝴蝶是人類自己的象徵

十八世紀的英國畫家托馬斯·庚斯伯勒(Thomas Gainsborough)的作品《畫家女兒追逐蝴蝶》(Painter's Daughters chasing A Butterfly, 1756)為美術史上一幅描繪兒童的傑作,一隻白粉蝶就是此畫的焦點。然而,對於這兩個小女孩,大自然並非歡快無憂的遊樂場,蝴蝶雖在眼前,但卻停在危險的帶刺薊草上,捕蝶會刺穿女孩稚嫩的小手。

從奧斯特維克到庚斯伯勒,蝴蝶象徵意義發生了變化,可能有時代背景改變的原因。奧斯特維克作畫時代是資本主義剛興起之時,其作品反映她對積累巨額財富的負罪感。庚斯伯勒的這幅畫則創作於英國工業革命方興未艾的時候,反映人們對未來至為樂觀,並未意識到大自然即將受到人類發展的威脅。不過在這裏,蝴蝶仍然是萬物虛空的象徵,提醒我們生命短暫,我們孜孜追求的奢侈也是轉眼即空的浮華。

蝴蝶
蝴蝶提醒我們生命的短暫,物質世界轉瞬即逝

到20世紀和21世紀,蝴蝶意象代表虛榮浮華的象徵意義仍然很堅固。然而,傳達的信息不可避免地隨著歷史條件發生了變化。

20世紀50年代,法國藝術家讓·杜布菲(Jean Dubuffet)使用真實的蝴蝶翅膀作畫,他把蝴蝶翅膀粘在畫布上,做出色彩斑斕的抽象畫。與嚴肅的蝴蝶採集者在解剖和製作標本時的小心翼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杜布菲故意扯下蝴蝶的翅膀,並在他的作品中不對稱地肆意粘貼。杜布菲這些作品受到當時美術批評家的嚴厲批評,他們措辭嚴厲,指責這幅作品讓人想起剛剛結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屠殺",顯示這位藝術家認為自然是「無用」的,因而可以「殘酷」對待。然而到今天,蝴蝶則被視為這位藝術家優秀作品的關鍵元素,啟發後世的藝術家繼續將蝴蝶意象作為災難預兆的象徵。

也許在當代藝術中使用蝴蝶為題材的最知名藝術家是英國的達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赫斯特也意識到蝴蝶的傳統象徵意義,自90年代初他的藝術職業生涯開始,他就一直在使用蝴蝶為題材,到2006年他登峰造極的蝴蝶作品對蝴蝶的使用非常壯觀,可稱為史詩的級別。這部名叫《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的作品粘貼了2700對真實的蝴蝶翅膀,猶如萬花筒般的絢麗多彩。這2700對蝴蝶在5公尺長的畫布上飛翔掠過,創造了一個電影般的宏偉場景,象徵死神如同雷霆般地降臨一個至美的世界。

蝴蝶
蝴蝶是地球上最稀有、最美麗的其中一種生物,可以作為氣候變化的象徵

蝴蝶可作為氣候變化的象徵,這既有科學上的原因,也有文化上的依據。因為蝴蝶是地球上最稀有、最美麗的其中一種生物,而且蝴蝶對地球暖化有著獨特的適應能力。此外古今中外文化對蝴蝶也有共同的理解和認識。中國戰國時期的道家散文以蝴蝶象徵虛空的主題與17世紀荷蘭的虛空派靜物畫家的作品異曲同工,而古希臘的哲學家認為蝴蝶象徵復活重生也與21世紀的英國青年藝術家群體(YBA)的作品殊途同歸。

蝴蝶象徵的這些主題——變化、復活、靈魂和死亡,英籍尼日利亞藝術家因卡·肖尼巴爾(Yinka Shonibare)全部收納在他2015年的雕塑作品《蝴蝶孩子》中。肖尼巴爾這個作品是要引發世人關注氣候變化危機。他的蝴蝶孩子長出一對蝴蝶翅膀,姿態優美,彷彿馬上就要騰空飛上藍天。這是象徵未來世界的大自然被人類毀滅後的逃離幻想。在肖尼巴爾的作品,以及歷史上的其他藝術作品中,蝴蝶象徵瀕危的大自然最豐富多彩和最迷人的設計,蝴蝶既向人類發出警告信號,也提醒人們要對未來勇於懷抱希望。

請訪問BBC Culture閲讀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