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主導時代暫停,賴清德注定當不成大總統!

賴清德前往國安局聽取國安簡報 國安局29日表示,總統當選人賴清德(中)及副總統 當選人蕭美琴赴國安局聽取簡報。 (國安局提供) 中央社記者游凱翔傳真 113年4月29日
圖片來源:中央社

一向在立法院橫行無阻的民進黨總召柯建銘現在吃鱉了,他帶領的民進黨黨團在立法院表決連敗16次,權勢從天上掉到地上,挫敗感讓他顯得失狂,連地震這種慘事都可以說出「老天有眼」的詛咒語。在一旁準備登場的賴清德及卓榮泰看到這番景象能不觸目驚心?

由於「少數統治」與「國會少數」的雙重綑綁,立法院已經強勢搶奪主導權,賴清德與卓榮泰未來勢必備受掣。賴清德注定當不成大總統,卓榮泰即使對立法院鞠躬哈腰也寸步難行;如果選擇與在野黨主導的立法院對抗的政略,下場將如撞上蜂窩,必定被叮的滿頭包。

一個吃香喝辣慣了的執政黨,面對權勢大幅萎縮的局面,心裡不適應是必然的。民進黨團提出的國會改革方案居然包括廢掉「國是論壇」,理由很漂亮,如同柯建銘說的,「現在國是論壇已經馬戲團化」。但是,擔綱演出的是在野黨,居於少數黨地位的民進黨憑什麼沒收這個舞台?民進黨團在立法院的主導權可以說是「從天上掉到地上」。

柯建銘權勢隨著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席次多寡而起伏,前立法院長王金平拉攏在野黨,民進黨雖是少數,卻能分享權力,尚能上桌分杯羹吃。後來民進黨一黨獨大,柯建銘馬上將在野的國民黨趕下桌,自己獨吞,完全執政完全壟斷權力。現在的在野黨獨攬決議,只不過是有樣學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柯建銘及民進黨屢戰屢敗只能說是現世報。

我國憲法原本有濃厚的內閣制精神,但總統直選強化其民意基礎,行政院長不必經立法院同意,使其完全失去權力基礎,只能當有權無責的總統的幕僚長。難怪蔡英文總統約見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開口就要談通傳會(NCC)委員提名的問題,完全是大總統的態勢,置憲法明訂的「最高行政首長」於何地?卓榮泰組成的內閣,可以看出許多閣員根本是「賴友友」,顯示「交辦名單」遠多於閣揆人馬。他這個行政院長注定是弱勢的,上要聽總統的,又要和在野黨在立法院打行政權保衛戰,充其量只能當總統與立法院在野黨之間的「協調院長」;捨此不由,必定撞牆,而且是兩牆同時橫梗在前,不撞也難。

行政院權力弱化一方面遠離內閣制精神,一方面是壯大立法權,局部實現議會民主的精神。從李登輝成為民選總統之後,行政權就矮了一截,馬英九無法掌控立法院,所以並未彰顯大總統的偏向。到了蔡英文全面執政時代,立法院儼然成為民進黨的中常會,凸顯了一黨包辦、一人濫權的憲政體制偏倚現象。

內閣制和總統制原本是兩種不同的政府制度,它們在政治權力的組織和運作方式上存在著重大差異。就領導人角色而言,在內閣制的政府的領導人通常是國家元首(如國王或女王),而實際的執政權力則由首相或內閣成員擁有。在總統制中,國家元首和政府的領導人是同一個人,也就是總統。

總統直選之後的我國憲政體制無疑是比總統制還進一步的大總統制。在分權方面,我國體制的內閣制精神也蕩然無存。內閣制通常具有較高的分權特點,權力被分散到不同的內閣部門和機構中,政府的決策和執行需要內閣成員的共同協商和決策。而在總統制中,總統通常擁有較大的執行權力,可以直接指揮政府機構,擁有較大的獨立決策權,而且有權無責。在內閣制下,政府對國會負責,如果內閣失去國會多數支持,可能導致政府解散和提前選舉。在總統制下,由於總統的任期通常是固定的,不受國會多數支持的影響,可以不理立法院而獨行其事。

這樣的有責無權行政院長,如果所屬政黨在立法院又是少數,在內(總統)外(立法院)夾擊之下,自主性職權就所剩無幾了。現在的立法院不僅掌控法律、預算的主導權,甚至和行政院爭奪政策決定權。國會藍、白聯手的力量大於綠,對民進黨掌控的行政權步步進逼,大大伸張了立法權,且將在野黨權力極大化。綜觀近期幾次在立法院院會的表決,軍公教年改案因為民眾黨的不表態,而讓年金改革有縮水可能。凍漲電價以及未來調漲需經立法院同意的投票中,在藍白優勢下如願通過,民進黨立法院黨團都是力不從心,全面敗北。

現在小到委員會,大到院會,藍白強力輾壓,行政權和民進黨統治權同步萎縮。賴清德和民進黨面對強勢立法權,實際上處於兩難局面,聽之全面喪權,抗之全面開戰,執政意志都將無法貫徹。人事案首當其衝,NCC新任委員人事權如果不跟在野黨協商提名人選,可能一個都過不了。藍白力拱國情報告、推包括藐視國會罪的國會改革案,關關都難過。總統國情報告,民進黨底線為「統問統答」,但藍白堅持「即問即答」,人數優勢下,民進黨難以抵擋,屆時賴總統在立法院舌戰諸侯,還有何大總統的威勢可言?

【作者 陳國祥/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 現為<大師鏈>傳媒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