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醫隨筆4 一群醫界老兵的回憶饗宴】惡醫還是仁醫?

高雄長庚醫院臨床教授、前任心臟內科主任、民報專欄作家傅懋洋醫師,曾被商業周刊推選為台灣百大良醫,傅懋洋教授目前擔任「財團法人傳壽醫療基金會」董事長一職,傅醫師將他三十多年來的行醫之路,與病患的互動和疾病搏鬥以文字記錄下來發表「一群醫界老兵的回憶饗宴」專欄。


傅醫師認為:「一個醫師可以獲得的智慧及洞察力,不是從醫學院學來的,而是來自我們自己和病人的人生的體驗。病人常常是你最好的老師,而你可以從病人身上學到未來治療其他病人的一些哲理跟經驗」。


還有更多醫師也將在這專欄中,發表他們的人生智慧,並分析醫病關係的哲理。.

最近看到一本由日本醫師小説家久坂部羊寫的一本小說《惡醫》,這本書曾榮獲日本第三屆醫療小說大獎。書中描繪出癌症患者和盡職醫師各自的痛苦,探討醫學倫理及無效醫療的問題,心中有無限的感慨。小說中的一些場景常常不自覺的出現在自己的腦海中,久久不能忘懷!小說的情節是這樣子的:一位五十多歲的壯年人小仲,在公司的例行體檢中被發現有胃癌,經過手術治療後又復發並且有擴散的跡象,他的主治醫師很明確的告訴小仲,依照過去的經驗,他可能再活三個月,而且怎麼治療都沒有效果也沒有意義。這位醫師建議小仲好好的利用這三個月,去做他喜歡並且沒有完成的事!小仲認為自己還很年輕,而且目前狀態還好,醫師你不肯治療我,放棄我,這樣就是惡醫!小仲當面駡這位醫師就是惡醫。

這位醫師自此以後一直在思考自己真的是惡醫嗎?不替無法治療或無效醫療的病人治療就是惡醫嗎?他跟他的同事討論,他請教他的長官,甚至詢問妻子的意見,沒有一個人可以給他滿意的答覆!他接著也遇到幾位類似的病人,病人都不想放棄,而這位醫師懷疑是否應該給予病人無效的醫療?內心不斷的掙扎!

而故事的另一端,則是小仲覺得他還年輕不應該放棄生命,於是他上網找尋各種治療方法。他先到一家宣稱化學治療的醫院,找到一個肯幫忙他治療的醫師,一開始他覺得這位醫師肯替他這種癌症末期的病人治療真是一個好醫師!在接受幾次化學治療後,發生了嚴重的副作用包括嘔吐下痢,甚至還有白血球過少而感染。小仲聽了一位護士的勸告暫時中止治療,想不到引起這位醫師的憤怒及翻臉,醫師堅持要繼續治療,小仲拒絕治療後,醫師馬上以不同的態度對待他,要他即刻出院。原來這位醫師為了要撰寫論文收集數據,把小仲當作白老鼠看待!小仲出院等恢復後,又找到一家以免疫療法為主的醫院,花了幾乎一生的積蓄,在兩次免疫療法後,不但腫瘤沒有縮小反而有變大的現象,同時又產生了腹水。小仲在癌症病友基金會的勸說之下,住進了安寧病房,他終於認知即將死亡的事實!他又跟幾度幫助他的義工起爭執,認為別人幫助他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是在贖罪。在死亡前的幾天,他在電視上無意中看到拒絕幫他繼續治療的所謂惡醫,以他的病例在分析探討癌症末期病人的心態及無效醫療的情況,小仲才暮然驚覺原來的醫師一直沒有忘記他,還在擔心他目前的狀況。於是他錄了一段話留給他原先認為的惡醫.... ,小仲説:「醫師!你還記得你所說的嗎?要有意義的利用時間走完人生,我不認為浪費了時間,我這麼做至少是如願地走完自己的人生,如醫師你所言,我有意義的度過了餘生!謝謝醫師!」,作者書中最後一段話寫著,在理解病人的心情後,這位醫師的想法已經改變,即使無法成為一個好醫師,但至少不要成為惡劣的醫師,為此他必須不斷的自我充實、向前邁進!

在所有的各種職業職場中,醫護這個行業,特別是醫師這個職業,是必須不斷的追求新知自我充實!我沒有看出其他的行業特別需要這麼做!醫療及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新藥及新的診斷或治療方法不斷的被發展出來,所以醫師在下班以後或週末假日,必須抽空參加研討會或所謂的繼續再教育課程,取得繼續再教育的學分及點數做為日後換証的依據。這個目的是要讓醫師能夠吸收新知,以便給病人最新最好的診斷及治療,即使這位醫師不會這種治療及診斷,他也可以轉介給有最新治療及診斷的醫院!除了醫學知識外,醫師還需要上一些其他的課程,包括跟病人及家屬如何溝通的課程,兩性關係平等的課程避免職場的性騷擾,病人心理學如何掌握病人的心理狀態,還有一些教學技巧以便傳授知識及技能給下一代的醫師!

現代的治療病人的方式與以前大不相同,以前是以醫師為本、主導式的治療方法,醫師説什麼病人只有遵從的份;現在大大的不同,是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式醫療,一切以病人的利益福祉為依歸,診斷及治療要考慮利益及危險因素,不但要治療病人的身體而且要顧及到病人的心理精神狀態,同時又要顧及到病人家屬的問題!現在的醫師比五十多年前的醫師更難為!

另外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是惡醫、良醫及名醫之間的差别!坦白講,有醫德及良知的醫師一定是盡全力在治療病人、拯救病人。但良醫未必有名,一位新聞能見度不佳但是心存善念,默默在離島或小鄉鎭行醫的醫師可能就是如此,他是民衆真正的守護神。名醫的見光度很好,可能經常見報,可能經常上電視,可能因某件事情而家喻戶曉,也可能是因為花邊新聞出名,但他也可能是一位良醫,但也可能是一位惡醫,私底下以賺錢為目的!所謂的惡醫也有可能是良醫,有可能一開始病人或家屬不能理解而被認為是惡醫,但是最後病人及家屬才知道醫師的用心及苦心,但是他已經背負惡醫之名,像本篇小說的醫師就是如此,最後才知道所謂的惡醫其實才是真正的良醫仁醫!

我的父親也是一位醫師,在他的行醫過程中,我看到他從早到晚默默的在診治病人,雖然很辛苦,一切以病人的生命及安全幸福為依歸,但是他從不抱怨。坦白講他沒有賺很多的錢,但是留給我的是良好的風範及教育。在我行醫的四十年生涯中,常常自我警惕千萬不能成為惡醫,要做個有醫德,有良心,以病人為中心的醫師。我如今己經半退休狀態,希望沒有愧對當醫師的一生!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