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教室-新產品上市 勿蹈10大敗因

工商時報【林隆儀】 行銷學教科書提及新產品成功率低,大約只有3%,但最近和日本企業友人交換意見,得知日本新產品成功率普遍低於此一水準。 新產品失敗的原因很多,可以區分為外部環境與內部策略因素,下列常見10大原因中,前4項屬於外部環境原因,後6項屬於內部策略因素,從他人失敗中學習成功的方法,有助於提高新產品成功率。 敗因1.市場規模太小 市場規模是產品成功率(失敗率)的函數,市場規模夠大、成長率高、未來發展可期,產品成功機會隨著提高。反之,市場規模小,發展受限,新產品進入這種市場,要大獲成功不易。 敗因2.產業競爭激烈 競爭者愈多、愈激烈,會削弱新產品成功的機會。新產品剛上市,體質脆弱,競爭力尚未展現,要站穩腳步都不容易,陷入失敗的風險會隨著提高。 敗因3.顧客偏好改變 開發新產品的意願與能力操在公司手中,但是判定新產品成功與否卻落在顧客手上。顧客要求的產品與服務項目愈來愈多,期望的品質水準愈來愈高,願意支付的價格卻愈來愈低,加上精於比較,要求嚴苛,資訊靈通,偏好改變迅速,新產品若無法讓善變的顧客看上眼,被打入敗部後很難翻身。 敗因4.環境限制改變 消費者意識高漲,為新產品成功投入新變數,政府法規規範也愈來愈嚴格,社會期待的聲浪愈來愈殷切,這些限制因素也壓縮新產品成功的機會。最近黑心產品頻傳,食安問題成為政府施政重點,加上社會觀感與高度期待,新產品行銷須步步為營,審慎。 敗因5.不符公司政策 新產品成功的內部因素中,具關鍵性者首推和公司政策的契合度,和政策不吻合的新產品,為推出而推出,失敗率增高。 敗因6.預測不夠精準 新產品開發前都經過思考、分析與預測,儘管利用科學方法預測市場,但是預測與實際之間常存某些誤差,誤差幅度大常會有預測失準的現象。預測不夠精準,常是新產品失敗的要因。 敗因7.產品缺差異性 具有差異化的新產品,可提供顧客獨特的銷售主張,有助於滿足顧客尚未滿足的需求,進而提高新產品成功機率,例如iPhone系列產品例子。 差異化的途徑雖然多,但是創意卻難求,在缺乏獨特性與差異性的情況下,難逃失敗的命運。 敗因8.產品定位錯誤 區隔市場、瞄準目標、發展定位,是新產品行銷三部曲。定位正確、感動,會加速新產品的成功。 敗因9.產品成本太高 成本是競爭決勝負的關鍵因素,低成本意味公司有能力提供給顧客更高的附加價值,是贏得顧客青睞的方法;高成本則是新產品行銷的致命傷,高價不易受歡迎,低價也無利可圖,所以廠商開發新產品都會從流程再造中尋求突破,從6W3H中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 敗因10.行銷通路受限 通路一旦受限,新產品將寸步難行。行銷導向觀念興起後,競爭加劇,通路成為商場兵家必爭之地,誰掌握通路,誰就是行銷贏家的現象愈來愈明顯。 由以上剖析可知,新產品成敗有60%掌握在公司手裡,實事求是,知危不危,認清敗因,避免重蹈覆轍,為自己理出一條成功之路。 成功的企業都是積極開發新產品的公司,不但注重開發技術,也講究行銷作為,在微笑曲線的指引下,為公司創造最高附加價值。許多大企業打出產品增殖牌(Product Proliferation),持續開發新產品,有利可圖的市場絕對不缺席,不讓競爭者有插手的機會。(本文作者為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