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影像比對 國土利用監測無死角

內政部於22日舉辦「國土利用監測整合計畫成果發表會」。(圖:內政部)
內政部於22日舉辦「國土利用監測整合計畫成果發表會」。(圖:內政部)


內政部於今天(22日)舉辦「國土利用監測整合計畫成果發表會」,內政部次長邱昌嶽表示,「國土利用監測」透過比對衛星影像前後差異,找出地表違規使用位置,2014年迄今已發現1萬3,694筆土地違規開發,均通報地方政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查報裁罰。內政部說,目前更有超過400位民眾加入監測義工行列,期盼透過全面的監控,確保國土永續,守護台灣這塊美麗家園。

邱昌嶽表示,過去內政部營建署、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及經濟部水利署各自執行轄管範圍的國土利用監測工作,為避免重複投入調查,內政部自2014年起整合跨機關資源,將全國性監測頻率由3至4個月1次,增加為每2個月1次,並從今年起再調整為每月1次。

他表示,政府也提高河川區、山坡地等經常違規地區的監測頻率,並將衛星影像解析度從原來的2至8公尺,提高為1.5至2.5公尺,至今年9月底止,共發現1萬3,694筆的土地違規開發,具體有效掌握土地的變化情形。

邱昌嶽指出,內政部也利用衛星影像,完成全國土地覆蓋與變遷的分析、非都市土地核准開發許可案的開發分析、海岸及海岸線損失計算、水土保持計畫的開發監測、河川裸露地判釋、濕地變遷等多項加值應用,並將監測成果提供國有財產署的公有地管理、稅務單位的稅籍清查等機關作為業務使用。

邱昌嶽表示,內政部已在今年1月1日訂定發布「國土利用現況調查辦法」及「土地利用監測辦法」,將現行土地監測與調查的行政業務法制化,明確規範調查及監測的時間、範圍及方式。

邱昌嶽指出,未來每5年至少辦理1次全國調查,並對快速變遷區域增加調查頻率。此外,也規範每年至少進行2次監測,並因應需要增加監測密度,同時納入民眾舉報機制,讓監測無死角。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