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國經驗嚇到 台積吸收德國頂大生進「歐積電」,不只來台灣拜月老、逛夜市

被美國經驗嚇到 台積吸收德國頂大生進「歐積電」,不只來台灣拜月老、逛夜市
被美國經驗嚇到 台積吸收德國頂大生進「歐積電」,不只來台灣拜月老、逛夜市

文:劉光瑩 圖片來源:台大國際事務處提供

台積德國廠預計3年後量產,關鍵的半導體人才,現在開始培育。有了美國前車之鑑,台積讓德國學生來台,除了學機台,更要懂溝通文化。

今年台大首度迎來30位德國學生,修半導體技術課程,同時學習台灣歷史文化,就連逛夜市和拜月老也不錯過。

這是台積、德勒斯登所屬薩克森邦政府與台大共同推動的「半導體人才培育計劃」,吸引德勒斯登工業大學100多名學生報名,明年預計擴展至陽明交大和台科大。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屬德國理工大學九校聯盟(TU9),相當於台灣的頂大。該校電機系碩士生、22歲的林學遠(Max Paulenz),是這次的成員之一。

他小時候就對機械電路感興趣,大學選了在當地冷門領域:晶片,因為「看起來很難,我想挑戰自己。」

「三明治溝通法」讓課程順暢

但技術知識之外,跨文化溝通才是大魔王,讓他印象深刻。

德國人直來直往,看到誰犯錯,往往直指,「我不喜歡你這麼做,下次請改進,」林學遠說。但德國學生在台灣學到不同的溝通方式,「要先說『這想法不錯,也許還可以加入哪些元素讓它更好,但總體來說很好。』」

這套「三明治溝通法」,讓德國學生成功獲得適合自己的課程內容。林學遠舉例,有次新訓中心安排一堂基礎課,學員認為程度太淺,在回饋隔天,講師就正面回應。

薩克森邦科技處駐台辦事處處長金郁夫(Josef Goldberger)認為,台積在德國的鉅額投資,挑戰少不了,「如果沒有開誠布公溝通的文化,很可能失敗,」他直言。

殷鑑不遠。3年前,台積美國廠員工來台受訓,卻上網大肆抱怨「奴性」、「賣肝」的文化,可見當企業遇到跨文化挑戰,卻缺乏溝通與信任,只會讓歧見愈來愈大,甚至傷害品牌。

先培養文化敏感度,才能建立正向溝通基礎。

長工時傳統,仍須解套

至於台灣半導體業引以為傲的成功方程式——不眠不休的精神,是否放諸四海皆準?則可能遭遇挑戰。

過去台積創辦人張忠謀曾說「好企業不需要工會。」這在工會傳統堅強的德國,恐怕行不通。「這是台積改變的時機,」德國杜賓根大學歐洲當代台灣研究中心主任舒耕德(Gunter Schubert)認為。

「台灣半導體業高管,普遍深信半導體能在台灣如此成功,跟工程師的犧牲奉獻脫不了關係,」舒耕德說,「台灣工程師的工時長達12小時,一天兩班,這在德國會是用三班人力來輪。」

言下之意,台灣企業不該只仰賴犧牲員工生活品質,來換取高生產力。當第一批學生回到德國,帶回的不會只有晶片知識,更是對台灣文化的熟悉。他們是寶貴種子,未來將生根發芽。

看更多天下雜誌文章
輝達財報後一度重挫 8%,為什麼這一次沒有救全村?
柯文哲京華城案爭議是什麼?
食人菌釀禍,老幼危險!台灣8歲女童緊急洗腎 關鍵五問題,搞懂如何預防
日本長壽營養師 每天都喝一種飲料
大學中文系搶開AI課!台大電機教授:AI人才分3等級,最後一種漸失優勢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