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礦業辛酸 老礦工看了掉淚

河床劇團編創作品《被遺忘的》,將礦工的生命情境作為當代資本主義的隱喻,延伸至全世界的勞動階層現況思考。(陳君瑋攝)
河床劇團編創作品《被遺忘的》,將礦工的生命情境作為當代資本主義的隱喻,延伸至全世界的勞動階層現況思考。(陳君瑋攝)

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背後功臣之一是一群在暗不見天日的礦坑裡工作的礦工,河床劇團近期將台灣1984年三次礦坑災變事件搬上舞台,編創作品《被遺忘的》,4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彩排,現場有高齡78歲的礦工周朝南,看了片段直掉淚,他表示,那就是他和廣大礦工族群的親身經歷,「希望大家不要忘記我們。」

周朝南表示,他14歲起就跟著媽媽一起當礦工,「我只有小學畢業,一輩子當礦工,我們那個年代,台灣沒有煤炭不行,當時所有的國防、交通、經濟、民生,都是依賴台灣煤炭,煤炭長在地底下,這些都是用礦工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但煤炭的輝煌以及礦工的心酸,已被世界遺忘。」

周朝南表示,劇中岩石不斷掉下來的橋段,就是他真實的工作現場,「每次岩石掉下來時,我們在礦坑裡面無處可躲,運氣好的逃過一劫,運氣不好的就失去生命。」

周朝南表示,台灣曾經有兩次能源危機,「當時政府要我們努力生產能源,所以礦工就用生命一直工作,每天工作到12點,兩年之後,能源危機度過了,我們也被丟棄了。」為了不被忘記,周朝南近年也用自己的老人年金成立礦工紀念館,盡可能地保留礦工故事。

導演郭文泰表示,這部作品不只是談論礦工故事,「對照現在的年代,仍然有一群人,永遠做著高風險工作,但薪水不會太高,但卻是撐起社會運作的必要工作,例如疫情下在醫院裡工作的醫護人員、在公共空間為大家打掃的工作人員,都反映了每個年代的經濟與社會階級,這個問題我們都還沒有解決。」

河床劇團團長葉素伶表示,礦工故事也是每一個人的故事,她的母親也是勞動階層,在菜市場工作,「我小時候常常覺得市場好悶熱,為什麼媽媽要在市場工作?礦工也在很高溫的地方工作,是他們的辛勤工作,照顧著每一個人。」演出將於11月6日、7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