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洛西訪台曝美外交四謎團,弗格森:美中競爭關鍵時刻

裴洛西訪台事件,究竟揭露了哪些美、中、台關係的現況及可能走向?研究經濟、外交及帝國主義見長的知名歷史學家弗格森由此事看出了「四大謎團」,藉此分析今日台海危機的風險等級,並直指美國外交政策的不合理之處。 

在明知會引來中國實質軍事行動回應、提升台海緊繃關係的情況下,美國政權為何仍送來數十年少有的高階官員訪台?尤其是在烏克蘭戰爭依然肆虐的國際困局中? 

知名外交政策評論者、蘇格蘭裔歷史學家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彭博》(Bloomberg)訪談中表示,這次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事件,他從中看不出戰略邏輯上的合理性。 

一個可能的合理解釋,是裴洛西此行對民主黨期中選舉的表現有所幫助。考量到過去幾年來美國大眾對中國的戒慎態度漸強,民主黨政權不會希望做出被共和黨視為「對中國軟弱」的行動。 

但早在6月的專欄文章中,弗格森便指出,白宮現前的外交政策不僅在合理性與信度上站不住腳,也無助於民主黨在國內的利益關係。 

弗格森表示,拜登(Joe Biden)政權目前的首要挑戰是通膨,但現行的外交政策並無助於抑制通膨。資助烏克蘭是筆大開銷,制裁俄羅斯進一步擾動供應鏈,持續與中國的貿易戰也增添了通膨壓力。 

拜登的現行外交政策並無助於抑制通膨。圖片來源:Flicker by The White House。
拜登的現行外交政策並無助於抑制通膨。圖片來源:Flicker by The White House。


主張世界已經進入第二次冷戰的弗格森擔心,1960年代的古巴危機,如今可能以台灣半導體危機的形式重演,但白宮仍有機會透過調整外交政策,避免正面衝突。 

8月裴洛西訪台事件,似乎顯示了事情並未朝弗格森的期望發展。 

明知中國將有大規模反應,勸阻卻姍姍來遲

現年58歲的弗格森是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曾任多年哈佛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擁有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專精國際史、經濟史及英美帝國主義。 

他至今已有16本專書著作,包括《貨幣崛起》(The Ascent of Money)、《巨人:美國帝國如何崛起,未來能否避免衰落?》(Colossu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Empire),以及2021年的最新作品《末日:致命瘟疫、核災、戰爭與經濟崩盤,災難對人類社會的啟示》(Doom: The Politics of Catastrophe)。 

7月底的《彭博》專欄中,弗格森爬梳歷史,指出這是自1996年以來最緊張的台海局勢。並透過四大謎團凸顯美國外交政策的不合理之處。 

首先,在裴洛西訪台前不久,美國總統拜登才表達軍方不予支持的立場。但早在4日媒就已報導裴洛西有意訪台,中國外長王毅也發出明確警告,五角大廈卻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做出結論。 

美、中關係緊繃並非新鮮事,中國過往也曾數次在感覺主權受到挑戰時預告將做出強硬回應。上一次也就是1995-1996年的台海危機時,中國也進行飛彈試射、軍事演習,美國調派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戰鬥群通過台灣海峽予以回應據知,當時美國已做了開戰的準備,情勢一度十分緊張。 

這也就引發第二個謎團。美國目前仍在忙於應對烏克蘭危機,為何國安團隊願意重燃1996年經歷過的台海危機? 

觀察近幾個月美國國務卿、國防部長以至於拜登本人的發言,弗格森認為部分的答案會是拜登政權希望延續對中的鷹派立場,這可能與期中選舉考量相關。但若這最終引來另一場衝擊經濟的國際危機,也不太可能受到選民青睞。 

中國實力大不同,和平統一機會之窗逐漸縮小

弗格森認為,美方未能精準判斷現下與1996年的不同之處,忽視了中國的種種內政危機,加深習近平尋求新的議題來支持政權合理性的動機,是這次危機的第三大謎團。 

習近平在個人崇拜與意識形態上,風格都與江澤民相當不同。 圖片來源:新華社。
習近平在個人崇拜與意識形態上,風格都與江澤民相當不同。 圖片來源:新華社。


比較上一次台海危機與現下情勢,他指出4項不同之處。

第一,中國領導人不同了。習近平在個人崇拜與意識形態上,風格都與江澤民相當不同。 

第二,中國經濟成長態勢不同。目前中國經濟正在放緩,尤其是房地產市場深陷危機。再加上面對新冠肺炎的「動態清零」政策,衝擊消費者信心。 

第三,中國軍事實力已大有提升。數十年來,中國持續提升國防預算,現在已有對抗美國航母的實力。 

第四,從正在進行的俄烏戰爭中,中國得以觀察美國(與西方國家)對侵略者的回應方式並從中學習,包括如何在台灣強化防禦前迅速行動。習近平了解入侵台灣的風險比入侵烏克蘭更高,但也知道西方要供台武器、制裁中國的難度也更高。在阻擋周圍航道、半導體出口等層面,對國際經濟的傷害也更大。 

弗格森也引用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資深研究員布蘭茲(Hal Brands)的觀察,指出北京和平統一台灣的機會之窗正在縮小。台灣民眾對兩岸統一的興趣漸弱,加上中國經濟、人口成長都趨於緩和,北京可能感到時間愈來愈不站在自己這一邊。 

布蘭茲寫道,「從歷史角度上說,這種處境時常會誘使不滿的政權使用武力達成無法和平實現的目標。」 

美、中對抗關係來到關鍵節點,台海危機只是開端

弗格森提出的第四個謎團是,即使川普(Donald Trump)政權對中國發動了不少強硬的行動,但川普應對俄、中領導者的方式,最終並沒有引爆戰爭。被認為對中態度較不消極的民主黨人,卻正走在一條邁向衝突的軌道上。 

布蘭茲與AEI非常駐資深研究員貝克利(Michael Beckley)在新書《危險領域》(暫譯, Danger Zone: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中指出,想迴避台海戰爭,美國必須將攻擊台灣的成本提升到即使是習近平也不想冒險的層級。美國能帶入的民主盟友越多,中國就愈不想打這場仗。 

布蘭茲及貝克利認為,裴洛西訪台的這場危機目前只是開端。美國正在進入與中國競爭最關鍵的一個節點,戰爭風險來到高點。此時做出或沒做出的決策,將影響未來數十年的發展。美國得先度過這場台海危機的挑戰,才有機會在漫長的競爭中勝出。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美國意外送給中國大禮?裴洛西坐實「再無海峽中線」
選在敏感時機訪台!一文搞懂裴洛西是誰,為何要來?
裴洛西訪台,為什麼會讓中國如此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