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稱「中國製造」太多了,但中國工人並不同意

任文兵(Ren Wenbing,音譯)不願離開這個由空心磚砌成的廠房,這兒曾是中國製造業中心東莞的一家繁榮的工廠。

「所有的工人都感到驚訝。」54歲的任文兵指著他曾經組裝家具以及和工友們一起吃午飯的地方說道。

這家公司的老闆已將生產線轉移到東南亞,以降低成本。任文兵說,他被拖欠了八萬多元人民幣(1.1萬美元;8800英鎊)的遣散費,這對他來說可能要花好幾年才能掙到。

在一台機器開始用大錘敲打窗戶時,他補充道:「我們很失望,也很傷心。」

任先生哀悼的不僅僅是一家家具公司的倒閉,他也為中國曾經一路高歌猛進的經濟的逝去而難過,數以百萬計的工人如今更難找到工作。

對於像他這樣的人來說,中國製造的產品還不夠。

但西方一直在指責中國製造太多了——這是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近日訪華時傳達的主要信息。她指責北京從事「不公平的經濟行為」,認為中國的產能超過了國內的需求,也超過了全球市場的承受能力。

東莞這家曾經繁榮的家具製造廠的地面上布滿了拆卸廠房留下的瓦礫。
東莞這家曾經繁榮的家具製造廠的地面上布滿了拆卸廠房留下的瓦礫。 [Wang Xiqing/BBC]

在世界各地許多家庭的T恤衫、桌子或電視上都能找到的蝕刻或縫製的「中國製造」品牌產品正在發生變化。如今,「中國製造」的核心品牌產品包括湧入德國的電動汽車和為歐洲可再生能源政策提供動力的太陽能電池板。這讓西方感到擔憂。

中國與美國日益緊張的貿易關係、嚴格的新冠封鎖和全球經濟的衰退意味著,一些曾湧向中國的製造商正在將目光轉向別處。外商直接投資創下了30年來的新低。

現在,家具、服裝和電器產品這些老工業支柱正陷入困境,北京正將目光投向「新質生產力」,包括太陽能電池板、鋰電池和新能源汽車。

「我們的產品主要出口到英國、比利時、德國等歐洲國家,也出口到非洲、澳大利亞、南美、北美和東南亞。」銷售員嚴穆(Yan Mu,音譯)一邊展示著公司的蓄電池一邊說道。

在北京市郊一家經翻新改造的鋼鐵廠內舉辦的展覽中,嚴穆所在的展位是數百家參展的綠色儲能公司其中之一。

嚴穆所在的展位是數百家參展的綠色儲能公司其中之一。
中國越來越多地轉向生產太陽能電池板、鋰電池和電動汽車等清潔能源產品。 [Wang Xiqing/BBC]

「我認為中國公司正在引領整個儲能市場,包括創新能力、新技術、電池銷售、PCS(電力轉換系統)……幾乎所有方面。現在,我認為80%到90%的儲能設備都是在中國設計和製造的。」

從東莞驅車幾個小時,就能看到更多展現這一產業規模的跡象:目光所及之處,到處都是太陽能電池板。

中國去年的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超過了美國過去十年來的總和。這裏的大規模生產使成本降至去年的一半。

整個歐洲的製造商都在奮力與之競爭。在2023年,歐洲安裝的太陽能電池板有97%來自中國。

房子周圍有一排排的太陽能電池板
中國如今已在太陽能電池板領域佔據主導地位——中國製造的電池板佔歐洲的97%。 [Wang Xiqing/BBC]

但是,中國的新興產業遠不像曾經推動其經濟騰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那樣需要大量勞動力——它們轉而需要專業的高技能工人,而且越來越多地需要機器人。在中國的青年失業問題受到更多關注時,中國城鎮總體失業率也在5%以上。

美國和歐盟認為,這就是中國試圖挽救其經濟的方式——生產價格低廉、有國家補貼的綠色技術產品,然後銷往國外。它們稱,這種策略正在壓低太陽能電池板和其他新興技術的成本,並將西方公司趕出市場。

中國表示,它的成功在於創新,而不是政府補貼,而且隨著各國從使用化石燃料向氣候友好型能源轉型,這些產品有著出口需求。

明日黃花

但是,任文兵在中國新的成功故事中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他十幾歲時就離開了河南的家庭農場,來到南部沿海城市廣東東莞,這裏有眾多的生產企業,被稱為「世界工廠」。他甚至一度11年都沒有回家。

他是近三億中國農民工大軍中的一員,他們從中國各地的村莊來到大城市尋找工作,大多數人都與家庭分隔:任先生的孩子由祖父母撫養,而他和妻子住在東莞,該市1000萬居民中有四分之三被認為是外來人口。

「我的孩子們當然會想我。」他補充說,但他和妻子「別無選擇」。

任文兵
任文兵稱其「別無選擇」,只能把孩子留給祖父母,這樣他可以在東莞謀生。 [Wang Xiqing/BBC]

「我們掙得不多。除去日常生活開銷、寄回家給父母的錢、孩子的教育支出……我們所剩無幾。」

「所有的打工者都面臨這樣的問題。」他繼續說道。「如果我們想養活我們的老人和孩子,就必須遠離我們的親人到外地工作。這就是現實。」

現在,中國的未來正處於十字路口,他們的生活也是如此。

任文兵和妻子現在住在一間只能放得下一張牀和一張桌子的房間裏。他坐在那裏翻看手機,尋找招聘信息。大多數工廠提供的最低工資低於每小時16元人民幣(2.5美元;2英鎊)。有一則招聘廣告列出的工資只有每小時13元人民幣。

他需要遣散費,為此已向法院提起訴訟。但他的老闆似乎已經出國,留下他和大約300名前同事陷入困境。

「我們見證了東莞的變化,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這是我們的第二故鄉。如果要離開這裏,我們會感到非常難過和失落。我們不會忘記當地政府為了給我們更多福利所做的一切。正是因為政府的政策給了我們工作,我們才得以謀生。」

從大約198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剛剛對外開放,東莞成為了中國主要的出口和製造基地。大批廉價的服裝、玩具和鞋子在這裏生產。

那時,成千上萬的工人會在工廠門口排隊,開始輪班生產出口到美國的鞋子。

在東莞的這個街區有一排排廢棄的建築
在東莞的這個街區有一排排廢棄的建築,它們是以前服裝廠和鞋廠的廠房,如今空無一人。 [Wang Xiqing/BBC]

但近年來,工人們開始要求提高工資,而企業為了擴大市場進行降價,這進一步壓縮了利潤。隨後,特朗普(Donald Trump)入主白宮,對包括鞋類在內的中國產品加徵關稅。許多企業為了尋求更低的運營成本和免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開始將目光轉向其他地方。

現在,在東莞一個幾乎被遺棄的街區,有幾英里的空置低層建築,看起來就像是幽靈工廠。唯一的居民是一名孤獨的保安,他揮手驅趕好奇的圍觀者。

縫紉機的嗡嗡聲已被鳥鳴所取代,榕樹頑強的根莖已在建築物的混凝土骨架下生根。溫暖潮濕的南方氣候正在幫助大自然接管人類留下的一切。

新興行業

不過,東莞並沒有放棄:它正在努力轉型為高科技中心,試圖恢復昔日的輝煌。在松山湖畔,科技巨頭華為正在建設一個可容納2.5萬名員工的園區。這裏還有一個新的科技園和一批酒店。

李艾倫(Alan Lee,音譯)正在他嶄新的辦公室裏睡覺,他正努力把握這座城市的新方向。這位32歲的年輕人在經濟下行中倖存下來,開始創業,他的目標是向歐洲出口高科技機械。

東莞的新建築
東莞正在努力轉型為高科技中心。在松山湖畔,科技巨頭華為正在建設一個可容納2.5萬名員工的園區。 [Wang Xiqing/BBC]

「最近幾年很多人失去了工作。人們負債累累,被迫變賣資產。我們看到許多公司的出口需求下降。老闆們面臨著巨大的財務壓力,甚至不得不關閉工廠。我們選擇把重點放在貿易上,這樣就不會有生產壓力。」

但這些工作需要了解新技術,任文兵這樣的工人並不掌握。他拿到欠款的希望越來越渺茫。

他在考慮如何告訴孩子們父親背井離鄉的原因。

「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我可能簡單地說——我和你們的媽媽不在家,是因為我們想給你們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我們希望你們能學到東西,將來就不用像我們一樣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