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本願寺建築群 體會眷村舊時光

記者范瑜/專題報導

位於臺北市西門町的「西本願寺」建築群遺跡,在日據時期是全臺最大之日式佛寺,基地在戰後曾為國軍與警備總部使用,之後又有聯勤被服廠及中南部北上之移民居住。近年來,在臺北市政府修復後,展現古色古香的全新樣貌,除增添民眾文化休閒空間,並由「臺北市立文獻館」進駐,引領民眾親近及了解臺北史蹟。

西本願寺建築群遺跡,包含西本願寺本堂臺基、御廟所臺座、輪番所、樹心會館、鐘樓及參道等,是日本京都西本願寺來臺建立的別院,與東本願寺、臨濟護國禪寺、曹洞宗佛寺等,均為當時重要佛寺之建築代表。日據初期,日本佛教團體隨軍隊來臺布教,初期是對從軍的士官兵給予精神慰藉,以及傷兵照顧看護等工作。

遷臺軍眷居住 形成「中華新村」

臺灣光復後,西本願寺失去原本佛寺功能,隨政府遷臺,部分建築成為國軍、警備司令部、理教公所使用,警總交響樂團也曾進駐於此;此外,基地也是聯勤被服廠、大陳島撤退來臺軍眷等軍民共同居住之地,居民將原有建築隔成更多居住單位,形成後來的「中華新村」,是臺北市非正式聚落。

民國89至95年間,此區被指定為都市更新區域,並進行違建物拆除,中華新村正式走入歷史,臺北市政府將此區域編為「萬華406號廣場」。民國100年5月,為改善廣場環境及設施,提供民眾優質休閒環境,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整修此廣場,並保留古蹟建物,並於102年7月,定名為「西本願寺廣場」,開放參觀,串聯紅樓、西門商圈的觀光休閒空間,將流行、新潮的時尚文化連結到具有古蹟氛圍的臺北一隅。

館藏文物展 了解早期生活

在此基地中的臺北市立文獻館,以臺北文化與歷史為主題,推出「時光開箱—館藏文物展」,展出「經典寶藏」及「昔日時光」精采文物。其中,「昔日時光」展區,以工藝、生活類文物為主,包含「繁華臺北」、「臺灣盛事」、「講究家事」及「風雅日常」等單元,展出臺北知名機關單位、商家相關文物等,讓民眾在文物中體會早期生活文化。

另外,位於樹心會館C區的「北門物語」展區,則展出臺北城城牆石,以及指定為臺北市古物類文化資產的北門甕城門額「巖疆鎖鑰」,讓門額一展風華,訴說城市往事,期使參觀民眾領略往昔臺北的美好時光,進一步了解臺北市的文史發展軌跡。

「西本願寺樹心會館」於民國12年落成,為「和、洋混風」建築。(記者范瑜攝)

樹心會館「北門物語」展區,展出臺北城城牆石及北門甕城門額「巖疆鎖鑰」。(記者范瑜攝)

「時光開箱—館藏文物展」展出許多歷史文物,讓民眾在文物中體會早期生活文化。(記者范瑜攝)

「西本願寺輪番所」被登錄為歷史建築,由民間團隊活化利用。(記者范瑜攝)

民眾透過參觀歷史建築與展覽,了解臺北市文史發展軌跡。(記者范瑜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