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僧侶的研究表示終身獨身的驚人優勢

為什麼有人會選擇加入一個取消家庭生活並要求他們獨身的機構?畢竟,繁殖是塑造我們進化的核心。

然而,世界各地的許多宗教機構正是需要這一點。這種做法讓人類學家想知道,獨身生活最初是如何演變的。

獨身生活的演變

一些人認為,當人們盲目地遵守有利於一個群體的規範時,仍然會出現對個人來說代價高昂的做法,例如從不生孩子——因為合作是人類進化的另一個基石。

其他人則認為,人們最終會創建宗教(或其他)機構,因為它服務於他們自己的自私或家庭利益,並拒絕那些不參與其中的人。

中國西部新研究

現在,我們發表在皇家學會B的論文集上並在中國的西部進行新研究,通過研究藏傳佛教寺院中的終身宗教獨身來解決這個基本問題。

直到最近,一些藏族家庭還普遍將他們年幼的兒子送到當地的寺院,成為一名終身獨身的僧侶。從歷史上看,多達七分之一的男孩成為僧侶。家庭通常以宗教動機為由,在家庭中安排一名僧人。但是否也涉及到經濟和生育方面的考慮?

我們與中國蘭州大學的合作者一起採訪了甘肅省青藏高原東部21個村莊中530 戶家庭。 重建了家族譜系,收集有關每個人的家族歷史以及他們的任何家庭成員是否是僧侶的信息。

這些村莊居住著宗法主義的安多藏人,他們飼養牛群和山羊,並耕種小塊土地。在這些社區,財富通常由男性繼承。

我們發現,兄弟出家的男人更富有,擁有更多的犛牛。但對僧侶的姐妹們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好處。這可能是因為兄弟們在爭奪父母的資源、土地和牲畜。

由於僧侶不能擁有財產,父母將他們的一個兒子送到寺院,進而結束了這場兄弟般的衝突。長子通常繼承父母的家庭,而僧侶通常是次子或較晚出生的兒子。

令人驚訝的是,我們還發現,有僧侶兄弟的男人比沒有僧侶兄弟的男人擁有更多的孩子。他們的妻子往往更早生孩子。有僧兒子的祖父母也擁有更多的孫子,因為他們的非獨身兒子很少或沒有來自於兄弟競爭。

因此,將兒子送到寺院的做法對父母來說不昂貴,因此符合他們的生育利益。

獨身的數學模型

這暗示獨身可以通過自然選擇進化。為了更多地了解這種情況發生的細節,我們建立了一個獨身進化的數學模型,我們研究了成為僧侶對一個人、他的兄弟和村里其他成員進化適應性的影響。

我們模擬了將男孩送到寺院的決定是由父母做出的案例,這在我們的實地研究中似乎就是這種情況,以及男孩自己做出決定的案例。

僧侶保持單身意味著村里男性與女性競爭婚姻的人數減少。但是,如果村子裡的所有男人都可能受益,如果其中一個成為僧侶,僧侶的決定並沒有促進他自己的基因健康。因此,獨身不應該演變。

然而,如果有一個出家的兄弟會讓男人更富有,從而在婚姻市場上更具競爭力,這種情況就會改變。宗教獨身現在可以通過自然選擇進化,因為雖然僧侶沒有孩子,但他正在幫助他的兄弟們生育更多。

但重要的是,如果出家的選擇權在男孩自己身上,那很可能仍然很少見——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這並不是很有利。

在模型中,我們表明只有在父母決定應該發生的情況下,獨身才會變得更加普遍。父母從他們所有的孩子身上獲得健康,所以只要對其他人有好處,他們就會送一個到寺院。

男孩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被送進了寺院,並有很多的慶祝活動,如果他們後來放棄了自己的角色,就會面臨恥辱,這事實表明了,文化習俗是由父母的利益所塑造的。

該模型也可能闡明其他文化背景下其他類型父母偏愛的演變——甚至殺嬰。

而類似的框架可以解釋為什麼女性獨身者(尼姑)在像西藏這樣的父權社會中很少見,但在女性之間競爭更加激烈的社會中可能更常見——例如,她們擁有更多的繼承權(例如歐洲部分地區)。

我們目前正在開展新的研究,以了解為什麼僧人和尼姑的出現頻率在不同的宗教和世界各地會有所不同。

人們經常認為,新思想的傳播——甚至是非理性的思想——會隨著人們遵守新標準而導致新機構的創建。但也有可能,人們的生育和經濟決策也可以塑造制度。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站 https://tomorrowsci.com/

參考資料:

  1. Mace. R.& Micheletti. A., (2022, JUNE 23). Study of Tibetan Monks Reveals Surprising Advantages of Lifelong Celibacy. ScienceAlert

  2. Mace. R.& Micheletti. A., (2022, JUNE 23). Study of Tibetan Monks Reveals Surprising Advantages of Lifelong Celibacy. The Conversation

  3. 3.圖片來源:https://www.sciencealert.com/celibate-lifestyles-could-give-populations-a-surprising-evolutionary-advantage(圖:Martin Puddy/Stone/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