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町一番地》回探古蹟歷史 百年紅樓看戲吃美食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全民大劇團定目劇《西門町一番地》10月西門紅樓劇場登場,劇名來自日據時期門牌號碼,劇情從日據時期延續至2024年,帶入與這座古蹟相關的歷史事件;演員要邊演邊唱跳,除了展現不同時代語言與口音,還要帶來藝伎、慶典舞、傳統戲曲、歌舞秀演出,甚至穿梭觀眾席互動,分送12道不同年代臺灣小吃美食,讓台上台下熱烈互動,營造沉浸式劇場氛圍。

全民大劇團去年與國立國父紀念館合作推出《仁愛路六號》,敘述國館50年歷史,票房滿座、口碑大好評,於是促成這次與西門紅樓合作。《西門町一番地》劇名來自日據時期門牌號碼「西門町一丁目一番地」,預計演出12場,包括10月4至6日、10月11至13日、12月13至15日、12月27至29日。

臺北市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黃文彥表示,很高興與劇團合作推出《西門町一番地》,講述這座古蹟建物走過百年歷史,期待這次演出模式能為「西門紅樓」創造新的可能性;西門紅樓總監李志勇也稱讚劇團對各種歷史資料的確認十分用心。

編導謝念祖表示,臺灣被日本殖民,日本政府有諸多嘗試,建築師近藤十郎設計這座「紅樓」,西門紅樓在日據時期建成,從當時年代來看,整體建築新潮、前衛,以十字型再添上八角設計,環顧全球沒有如此建築。國民政府來臺後,西門紅樓先是經營電影院,後來導入傳統戲曲、相聲、舞台劇等演繹,時至今日,開放民間申請辦理各類展演。

《西門町一番地》劇中有句台詞「建築是人類文化的符號」,劇團希望用「西門紅樓」來說橫跨百年歷史的有趣故事。包括蔡燦得、吳怡霈、木星(林牧昕)、小8(張允曦)、林斌等演員,都將扮演2個以上角色,並以角色之間轉換,帶入許多與西門紅樓相關的歷史事件。

《西門町一番地》劇情時間跨距大,從日據時期延續至2024年,演員們演出要表現不同時代的語言、口音變化,還要呈現不同表演,例如日據時代的藝伎、慶典舞到傳統戲曲、歌舞秀,也將邀請前相撲國手呈現相撲賽事過程。4位主要女演員也將各自負責唱跳4至5首不同時期的快歌、經典金曲,要演要唱要跳,還要展現各種語言,在舞台展現十八般武藝。

《西門町一番地》演員不局限舞台表演,透過多個橋段設計與現場觀眾互動,在觀眾席間穿梭,依照劇中不同年代,分送12道精選臺灣代表性小吃美食,例如老天祿滷味、順成綠豆糕、十八王公肉粽、姜太太包子、榮泉彈珠汽水、三協成大餅、津津蘆筍汁、晴光車輪餅等,看戲還能享用各色小吃美味。

《西門町一番地》故事從日據時代說起,劇中將有藝伎、慶典舞等演出。(全民大劇團提供)

《西門町一番地》將演出百年古蹟走過歷史事件。(全民大劇團提供)

《西門町一番地》依時代變化安排特色小吃。(全民大劇團提供)

《西門町一番地》演員既要演戲,更要連續唱跳。(全民大劇團提供)

《西門町一番地》演員勁歌熱舞,唱跳五月天經典曲。(全民大劇團提供)

《西門町一番地》要展現不同時代語言,還要唱跳舞曲。(全民大劇團提供)

《西門町一番地》演出日據時代的一段浪漫情緣。(全民大劇團提供)

《西門町一番地》演員劇中輪流扮演母女,順著時代變遷一人分飾多角。(全民大劇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