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交流又要避險 歐盟難搞定房裡的紅大象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特稿)既想讓交流回溫,又要因應戰略競爭風險,使得紅色中國經常成為歐盟決策圈「房裡的大象」。就像20日歐盟執委會發布經濟安全戰略方案,文件裡無一字提到中國,但大家都看得到那隻大象。

有個最新場景凸顯歐洲聯盟(EU)面對中國的兩難。

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20日舉行記者會,說明經濟安全戰略 (European Economic Security Strategy)方案內容。主管市場競爭的執行副主席維斯塔哲(Margrethe Vestager)被問到中國是否為這套方案的對象。

她先強調經濟安全戰略不指明特定國家(country agnostic),因為希望這套系統性政策可長可久,能因應未知的世界變化;但隨即坦言:「以適當的地緣政治篩子過濾下來,結果出現的就是俄羅斯和中國。」

歐盟對外事務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則在同場合說:「容我澄清,(該戰略)並非針對中國,如果是對單一國家,我們已有工具,有第29條。」

波瑞爾指的是歐盟條約(Treaty on European Union)第29條授權歐盟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可對非歐盟國的政府或個人、實體採取制裁措施,以促使對方改變政策或行為。

把歐盟官員的話整理一下,看來經濟安全戰略是個一般性的架構,只是此時它最有機會被套用到中國身上。

盤點執委會收納在這套戰略下的一系列政策、法案,許多都看得到劍指中國。

例如「反脅迫工具」(Anti-Coercion Instrument),就是2021年7月立陶宛允許台方設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而遭中國貿易報復後,執委會在同年12月主動提出因應他國經貿脅迫的反制工具法案。

「關鍵原料法」(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歐盟官員談到它時最常舉的例子就是歐盟從中國進口稀土、鋰、鎂的占比都超過90%,必須降低這種過度依賴。

另一個政策工具是從安全視角審查外來直接投資(FDI)。相關議題最熱的就是德國政府審查中資入股漢堡港碼頭設施案時,被提醒勿重蹈希臘彼里夫斯港(Piraeus)落入中國企業控制的覆轍。

還有這套戰略方案提出的最新工具—審查歐洲企業對外投資,以避免關鍵科技流入對歐盟有戰略性風險的國家,其中特別點到的人工智慧、先進半導體、量子電腦3大科技,全都是中國亟欲發展而與美、歐產生競爭的領域。

換句話說,歐盟執委會這套經濟安全戰略,幾乎是把近年因應中國帶來地緣政治和供應鏈緊張情勢的政策「集大成」,也是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3月提出對中國「去風險化」(de-risking)的具體措施工具箱。

然而,從去年11月中國自疫後重返國際舞台以來,歐、中高層頻繁互訪,雙方正積極讓關係回溫,此時歐盟卻又高舉經濟安全大旗,口說不針對,但政策處處針對,難怪官員們在前述記者會連連被問到中國議題時,不免尷尬。

歐盟27國領導人將在29日、30日的高峰會討論中國政策,他們既要增進交流,又要去除風險,就像「左手畫圓,右手畫方」,是個艱鉅考驗。

歐洲智庫艾格蒙特(Egmont)外交安全政策專家畢斯寇(Sven Biscop)告訴中央社記者,他預期歐盟的新中國政策將會使范德賴恩的「去風險化」概念更具可操作性,「並以此做為與中國(恢復)交往的前提」。

「首先做到『去風險化』,然後再溫和的往來」,他說,甚至人權議題也能以某種方式納入「去風險化」架構,例如禁止進口強迫勞動下的產品,「在與中國貿易時,你(歐盟)至少能說,我們不能為了貿易而有助於(中國政府)迫害人權」。

「當他們(中國)認真看待你的原則,接著就能展開合作」,畢斯寇說。

只是,歐盟27國對中國各有不同的期待和想像,要達成共識,難免得經歷一番「左手打右手」的論戰了。(編輯:陳惠珍)11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