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藝術人文發展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記者范瑜/專題報導
座落於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與懷寧街口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前身為1937年落成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航業有限公司和臺灣省公路局(交通部公路總局前身)均曾設址於此,見證臺灣建築史及交通史的發展;2014年獲臺北市文化局指定為市定古蹟,並經修復活化再利用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基址,除了以古樸的建築連結起世代間的歷史記憶,並推動攝影及影像藝術傳承與發展,賦予古蹟人文價值新生命。
古蹟修復再利用 賦予新生命
該建築在熙來攘往的臺北車站街頭已悄然矗立逾80年,在2014年5月獲指定為市定古蹟後,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委託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進行古蹟修復再利用作業,將建築形態恢復至1937年初落成時樣貌。部分變動較大或於1968年增改建時不復存在的空間,則以「再利用設計」之方式,於2019年完成古蹟修復工程,恢復為地上3層、地下1層之落成初始風貌。
由於該建築於1937年建造時,使用許多反映當時風格的工法與構件,如漆喰工法、磨石子地坪、梁柱牛腿飾、人造石壁面、重錘窗、搖頭窗等。但因公路局於1968年進行增、改建,加上人為使用與自然老化,許多當時的工法構件均已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在古蹟修復過程中,經修復團隊評估為狀態良好者,復原原貌後加以保護;部分損壞者,如漆喰天花、梁柱牛腿飾、原大門階梯,則以原工法進行修復;部分特殊五金構件原件損壞且形式佚失者,則視空間性質與使用需求,以仿作或替代方案處理。
國際交流平臺 拓展資源互通共享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以典藏、研究、展示、推廣為核心功能,透過歷史研究、資產保存、公眾傳播、展望當代、國際開拓的5大面向來推動相關工作,除藉由典藏及研究來建構臺灣攝影及影像的歷史與論述,並期許以創新的策展觀點及展覽內容引介及回應攝影及影像藝術之發展趨勢及美學內涵,使臺北館成為創新思維與社群匯聚的中心,在促進公眾對攝影及影像文化的認識與欣賞外,並成為本土與國際的交流平臺,拓展跨國藝術資源之互通與共享,館內除設置常設展,也舉辦各項特展,呈現臺灣攝影及影像藝術的底蘊與風貌。
此外,建築活化除作為展覽空間外,1樓也有以美好生活為實踐理念的品牌「未來市」,以及咖啡廳進駐,亦打造廣納成千攝影專書的攝影書室「光域」,寬敞的閱讀空間、舒適的座椅,提供典藏之大師作品、稀少專書與獨立攝影集等書籍雜誌,讓民眾可在此閱覽及購書。
館內展出許多典藏照片,呈現臺灣攝影及影像藝術的底蘊與風貌。(記者范瑜攝)
館內展出許多歷史照片,讓民眾透過照片了解臺灣人文發展故事。(記者范瑜攝)
館內提供典藏之大師作品、稀少專書與獨立攝影集等書籍雜誌,讓民眾可在此閱覽及購買。(記者范瑜攝)
座落於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與懷寧街口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為市定古蹟,活化為推動攝影及影像藝術傳承與發展的展館。(記者范瑜攝)
建築活化除作為展覽空間外,1樓也有以美好生活為實踐理念的品牌「未來市」及咖啡廳進駐。(記者范瑜攝)
(交通資訊)
(周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