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洗產地」從雞蛋洗到美豬 政府沒聽到「一個民意聲音」

[FTNN新聞網]記者陳弘志/分析報導

進口巴西雞蛋風暴還未止歇,又傳出美豬「洗產地」,冒充英國和加拿大豬肉售出,一連串食安問題,讓民眾對政府把關食安的能力與心態,感到質疑,也感訝異。

進口巴西雞蛋風暴還未止歇,又傳出美豬「洗產地」連串食安風暴。(圖/取自經濟部)
進口巴西雞蛋風暴還未止歇,又傳出美豬「洗產地」連串食安風暴。(圖/取自經濟部)

食安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家中小孩、長輩都要吃飯,食安的把關是人民認定政府最基本,也最不該輕易棄守的紅線。舉例來說,不管最終製成一件成品,過程有多麼複雜,零件有多麼繁瑣,即便最終成品是「台灣製」,但當初用A國螺絲裝配,產品成分表就該老實記載採用A國螺絲,若是用B國齒輪,也該寫明來自B國,誠實交代,讓民眾自行選擇與購買,這是最基本的民眾認知。

許多民眾感到不解的是政府的「實質轉型」認定,跟一般民眾認知大不同。很難理解最終製成的產品若是「台灣製」,為何連零件的A國螺絲、B國齒輪,都可以搖身一變「台灣螺絲」、「台灣齒輪」?

例如採用巴西進口雞蛋,一旦煮成滷蛋、茶葉蛋、溏心蛋,就是「實質轉型」,可以對消費者臉不紅、氣不喘的宣稱「這是產地台灣的蛋」,這跟民眾日常煮蛋的認知,差距實在太大。

這種不切合民眾認知的認定方式,連政府部門之間,都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互相難以認同。例如農委會與食藥署的認知不同,才導致農業部之前要求業者,應該把巴西雞蛋所製成的液蛋,全都標示成「產地台灣」,直到食藥署在 7 月認為這簡直是「洗產地」,7月後才改為標示原產地。

最近豬肉的食安標示防線也失守,查獲有近15萬公斤的火鍋肉片,竟是用美豬,混和他國肉品,以「9比1」美豬占9成的比例重組,這樣就變成「英國」或「加拿大」進口的豬肉片,這種「洗產地」的作法,一樣讓民眾無法接受,不論是有沒有吃下萊劑。

原產地的標示,如果因為最終產品被認定「實質轉型」,就連原材料也可以「跟著轉型」,可以因此隱匿原產地,全部籠統稱「都產自台灣」,是一般民眾難以接受,也無法想像的認定方式,更遑論未來還有日本福島食品、核廢水海產,也等著接續開放,與進入市面銷售。

美豬進口已長達2年,消基會之前到坊間多次抽查豬肉,卻離奇地「找不到美豬」蹤跡,這些進口的美豬,進來就不見了?到底「實質轉型」被洗成了什麼?從國人眼中來看,要求原料必須一律誠實標示「從哪裡來」、「原料產自哪裡」,真的有那麼難嗎?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觀察/農業部告發「綠蛋」民眾 會讓政府「更得民心」嗎?
觀察/傷到2024骨髓?為何雞蛋案「這2點」不被人民原諒
「誰」要陳吉仲「請辭獲准」闢出大選防火巷?

看更多相關新聞
盧秀燕:進口標示萊豬 就不會累死三軍
台中開首槍 公布81家美加混豬餐飲業
桃園查獲新興瑞騰混肉 流向15縣市逾百業者
終於要查壞蛋 在野諷恐龍監察院 慢了好幾拍
進口豬肉產地涉造假 不補助或追回款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