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列強翻頁,關鍵時刻

工商時報【楊雅惠臺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世界上各國群雄爭先,數百年來已有更迭。當今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是美國,第二大經濟體是中國,第三、第四依序排行下去,排行名冊上琳瑯滿目。回首翻開史頁,世界強國排名榜,並非一成不變,翻頁中列強名冊已經更迭,在不同世紀的列強插旗位置,屢有異動。位移落後的國家,想再扳回原來地位,已難回首。追究更迭原因,多與關鍵時刻的決策有關,除了軍事戰役勝敗之外,包括國家發展的策略,國際間激烈的辣手交鋒,尤其是經濟實力的競逐。各國關鍵時刻的思維走向,決定國家千百年命運,責無旁貸。 曾經與美國各領風騷並駕齊驅的蘇聯,1991年解體便瞬間跌落高峰,再想扳回強國氣勢已是關山迢遞。1991年12月25日的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辭職,最高蘇維埃於次日通過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立國69年的蘇聯從此正式解體,原本15個組成國也恢復了主權地位。俄羅斯獨立後,總統葉爾欽以為俄羅斯可獲得西方援助300億美元,然而,西方並未信守承諾給予援助。而且葉爾欽採取了「休克療法」,市場全部一次開放,完全解開物價,徹底私有化,緊縮貨幣供應。這些措施一次施行下去,社會無法承受,貧富差距擴大,市場秩序紊亂,經濟全面崩盤。蘇聯解體是民主抬頭,但未規劃經濟改革過程,結果是:二戰後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和兩極格局宣告結束,美國成為全球唯一的超強大國。蘇聯未在改革過程中作好配套機制之規劃,種下今日的結局。 甫於今年10月22日舉行新天皇即位大典的日本,二次大戰雖為戰敗國,致力勵精圖治,成為20世紀東方唯一的大國,曾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980年代美國不甘心亞洲國家對美巨額出超,施壓於亞洲國家,要求各國放棄貶低幣值之匯率政策,對日本、台灣等皆不放過,尤其重擊日本。各國匯率制度改變過程中,金融市場資金快速泛濫,產業結構失調,股市在狂飆後化為泡沫,經濟衰退。股市衝撞過程中,日本經濟陷入低迷,無力回天,2010年日本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拱手讓給中國,只能徒呼負負。其相互牽連的經濟金融體制,僵化失靈,無法找到破繭而出的寶劍,讓日本不再擁有東方經濟楷模的亮眼圖騰。 當今陷入脫歐泥淖的英國, 1815年至1914年為世界第一強國。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在世界占有不少統轄據點,享有日不落國美譽,其統轄地區多有不錯發展。當2010年歐元區陷入歐債風雲之際,英國尚沾沾自喜,慶幸未加入歐元區,得以不受區內國家連累。英國為大西洋環繞的獨立地理環境,也添加了獨立發展的精神理念。2016年進行大膽賭注,通過脫歐公投,擬抽身歐盟,自行開發寬廣空間。然而,世界局勢已然改變,不復十九世紀的英國領軍環境,今被歐盟綑綁的英國,處處受限,脫歐談判一直苦苦未成。未來即使脫歐程序完成,英國能否如願脫胎換骨成為亮眼強國,恐是步步荊棘。進行脫歐需巨大準備工程,應詳細規劃,以求順利逐步邁開,可惜各方準備闕如,社會尚未調適。道來,今日英國的脫歐困境,從2016年公投開始,即是自身所釀。 瀏覽歐美發展史,歷代列強的變局,在經濟較勁中比出實力,於策略抉擇中比出功力。從15世紀歐洲談起,麥哲倫、哥倫布的航海壯舉,開創海外貿易的巨量商機,讓西班牙於16世紀至17世紀初風光一時。18至19世紀間拿破崙建立法蘭西共和國,稱霸歐洲。19世紀後半葉英國成就了日不落國的天下,全球各洲皆有其殖民據點,拓展經貿動線。蘇聯在二戰之後,以勝利國家之姿,快速竄升,到廿世紀80年代成為歐洲第一強國,直到蘇聯解體、經濟崩潰之後,歐洲掌旗手轉給了善於經商的德國。進一步放眼全球,美國在1776年宣布獨立之後,經濟勢如破竹,至今穩坐第一。至於世界第二大國寶座則陸續易主,從蘇聯、日本,移給了中國。作為冠軍的美國,對付第二大國的手法,皆從經濟面強力切入,打擊亞軍的氣勢。 列強物換星移,失去經濟優勢,便失去競爭地位。經濟表現,隨著決策思維浮沉。大國如此,小國亦然。美中貿易戰力道強勁,將有持久性影響,此刻各國如何進退,乃是關鍵時刻。否則影響所及,不只數年,或許數十年,或許數百年,翻頁之後,贏得冠冕與明日黃花之別,常取決於關鍵時刻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