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台灣如何超越四小龍魔咒

工商時報【黃齊元藍濤亞洲總裁】 最近「反送中」事件,對香港造成重大傷害,不僅對北京形成棘手治理問題,而且重創國際投資人和當地企業的信心,已有不少資金開始外流至新加坡。這個事件好像導火線,導致近日抗爭活動持續不斷發生,讓「東方之珠」蒙塵。香港第一季GDP按年實質增長僅有0.5%,為近10年最低水平。 令人意外的是,四小龍模範生新加坡第二季GDP也大輻萎縮3.4 %,低於市場預期,更遠低於第一季3.8%,創下10年來最差表現。主要原因是貿易戰重創製造業,包括半導體產業。新加坡在金融發展上,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財富管理會因香港不穩定而受惠,挑戰則是資本市場大幅萎縮,主要由於估值低和流動性差。 至於韓國,第一季GDP也萎縮0.3%,這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衰退,主要原因和大陸市場需求縮減有關。禍不單行的是,日本宣布對南韓進行科技制裁,未來將重創三星等大型財團,逼使南韓央行近日降息,希望抵銷貿易衝擊。 台灣的情況也不樂觀,根據中研院經濟所最新預測,將2019年GDP大輻下修0.44個百分點至2.01%,驚險保「2」。中研院認為,台灣對外貿易出口動能將持續降溫,但由於台商回流,民間投資相對亮眼,可望抵銷部分負面衝擊。 亞洲四小龍各國紛紛經濟衰退,說明這是區域性的結構問題,而主因來自中美貿易大戰,無人能置身其外。台灣和其它國家相比,比較幸運的是有正面因素相抵負面因素。我們經濟的多元性,科技產業的基礎,人才再加上語言和地緣優勢,對許多外資而言具有高度吸引力。再加上台商回流本身就帶動新一波的投資,因此創造成長的動能。 香港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多元的產業結構,仍以金融和房地產為主。20多年前,香港曾提出「數碼港」計畫,最後卻變成房地產開發。其次,香港人才遠不如台灣和新加坡,缺乏科技專業。再者,近年在大陸人不斷湧入下,香港物價水平太高,民怨日益加深。如果連生活都很艱困,再被剝奪民主自由,人民當然會爆發。 今天再拿香港和台灣作比較,已無意義,應該看大灣區,以深圳、廣州和澳門整體來看,格局完全不一樣。大灣區是超級行政區,涵蓋完整的基礎建設和產業集群,連結內地、面向全球,不論從人口、產業、金融、經濟和科技來說,都傲視群倫,其爆發力尚未真正彰顯。 台灣最大的問題仍在政治,我們是全球少數和中國大陸強勢敵對的地區。美國反共但不反中,雙方關係在G20之後已漸趨良性互動,川普為了扭轉選情劣勢,極希望和中國達成協議。英、德等大國也和中國加深科技和經貿的合作,中資大量投資英國,而德國每一家汽車大廠也都在中國有電動車合資項目。 大陸台商回流絕對是台灣的良機,但並不是成功保證,也非經濟成長萬靈丹。就像當年那麼多台商去中國大陸,但只有少數如富士康和康師傅取得巨大成功;而少數沒有赴中的台商如大立光,卻仍可創造佳績。 台灣經濟會因為資金流動的方向而受益,但若想更上一層樓,必須要徹底轉型。資金回流主要是因為川普,和政府政策無關。這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地方,因為台灣應該要更好。就像戴資穎若打到第三名,對平常人來說已算很好,但對她而言卻是失敗。 展望未來,台灣應強調四個方向:第一是「加速吸引外資」,台商回流只是基本盤,唯有外商才能創造台灣區域中心的地位。第二是「完善AI/5G生態系」,台灣有優秀的科技產業和人才,必須朝應用面發展。第三是「引領人力資本」,台灣有人才,但外流也很嚴重,吸引人力資本比金融資本更關鍵。第四是「改善兩岸關係」,台灣和美日交流頻繁,如果再能加強和對岸互動,有可能創造亞太超級樞紐,屆時躍居四小龍之首將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