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全方位提振台灣電影

看了《風傳媒》所刊〈從國片建立文化自信〉一文,感觸頗深。「國片沒人看」的主要原因是「不好看」,映演比率不夠並非主要因素。這幾年政府已在加強提升國片的映演比率,同時好幾個地方政府也在打造影視攝製基地,例如台中市政府正在建造、擬移給中影八德公司接手的「中台灣影視基地」,以及台南市政府正在規劃的沙崙國際影視基地等,期望透過這些片廠的拍片設施,帶動台灣影視產業的發展。但台灣電影要起飛,除了映演場地的增加與攝影棚硬體設備的充實外,必須有能力攝製言之有物的「好看」電影,才能擴大國內外市場,提振國片。

國片這幾十年無法建構健全的產業市場原因,主要是由於國片題材與風格雷同、「不好看」,沒有李安所說的「多元創意」,以致市場越來越萎縮。國片「不好看」的原因為:1、劇情不是沉悶、單調,就是胡鬧、不合邏輯;2、影片內容、形式千篇一律,缺乏多元創意;3、導演導片技術不佳,尤其是缺乏「說故事」的技巧;4、演員演技誇張、做作;5、影片的美工、攝影、配樂、剪輯、音效等品質不佳;6、資金匱乏;7、缺少大明星;8、缺少大場面與電腦特效技巧。

上述國片不好看的各項因素,據市場調查顯示,觀眾最不能忍受的還是電影的劇情與影片述說方式,其次是攝影、燈光、音效等影片品質問題,最後才是演員卡司、場面等。因此,影響國片票房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影片故事及導演的敘述手法,資金多寡並非決定性因素。故而,要改善國片市場,首先要加強國片的戲劇張力、劇本的多元創作以及導演的說故事技巧。

《大尾鱸鰻2》涉歧視情節惹議,原民會表示將持續推動反歧視及族群平等法案。(取自《大尾鱸鰻》臉書)
《大尾鱸鰻2》涉歧視情節惹議,原民會表示將持續推動反歧視及族群平等法案。(取自《大尾鱸鰻》臉書)

作者提出市調指出,觀眾最不能忍受國片的劇情,其次是攝影、燈光、音效等。圖為《大尾鱸鰻2》海報,本文非針對該劇。(資料照,取自《大尾鱸鰻》臉書)

而國片欠缺這些電影成功要素的原因為:1、電影養成教育不佳,沒有設備好、師資優秀的電影學院;2、電影公司投機取巧成性,缺乏市場企劃概念,不願長期培養企劃、製片與行銷等專業人才;3、導演常兼企劃、行銷、管理等職務,因缺乏市場企劃專業知識,故而攝製的影片無法抓住觀眾口味,與市場脈動配合;4、缺少劇本創作人才;5、藝術與市場派影人私心自用、相互攻擊,沒有密切合作;6、政府過去幾年的電影輔導政策不明確,沒有針對台灣電影問題,發揮「輔導電影業者改善經營品質,向上提昇」之功能,反而讓業者予取予求、仰賴政府輔導成性,不會鞭策自己。

針對上述國片問題,業者必需以現代企管理念經營公司,抓住觀眾口味,擴展影片題材,請專人作好市場調查、規劃與行銷,導演並應配合公司的企劃拍片,改變其敘述手法。至於政府角色,主要是加強電影養成教育,建構良好的拍片與映演環境,並協助業者回歸市場機制,促使業者提昇經營品質,拍出「好看」的電影。

政府首先應善用輔導金、劇本徵選等行政資源以及「獎勵企業界投資拍片稅負減免辦法」電影法案,督促業者改善經營品質,提昇國片的水準,而後再打通國片映演通路,並協助業者拓展海外市場,重整業界生態,以及建蓋國際級的片廠,方能讓國片真正起飛。

政府應蒐集、比較歷年來輔導金所輔導之國片參展與票房情形,探討影片叫好又叫座的各種因素、票房不佳原因,並從中研探輔導金可發揮什麼樣的導引功能,要如何修改辦法,方可讓國片叫好又叫座。政府的輔導政策應配合國片產業結構、拍片方向以及市場定位而擬定。依照國片在國、內外市場的發展,國片的產業結構應為金字塔型,以大眾影片為金字塔底層的主要結構,才能支撐、保存在金字塔尖端的少數藝術影片。至於拍片方向,政府的輔導政策必須設法將電影媒體所涵具的商業與文化屬性融合在一起,以攝製「好看又言之有物」,內容大眾化,但品質精致,有廣義文化意涵的商業影片為主。至於市場定位,台灣電影目前無法仿效好萊塢大場面的影片製作方式,因台灣無足夠資金拍大片,市場規模也不大,且無良好的技術人員與先進器材。因此國片輔導金目前宜以三、四千萬元台幣為成本,「小而美」、溫馨感人,洋溢人文意識的小品影片如美片「心靈捕手」、李安的「推手」等為主要的發展方向,擴展、鞏固台灣本地市場後,再進軍中國大陸、香港、星馬等地的華人市場,方能在資金動輒三十幾億台幣的好萊塢影片中走出自己的道路,從而活絡國片市場,漸漸打通我國電影產業虛弱的任督二脈。

大導演李安帶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回台灣首映,左為男主角喬歐文(AP)
大導演李安帶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回台灣首映,左為男主角喬歐文(AP)

作者認為,國片輔導金目前宜以3、4千萬元台幣為成本,「小而美」的小品影片如李安「推手」等為主要的發展方向,擴展、鞏固台灣市場後,再進軍中港澳星等華人市場。(資料照,AP)

依據上述的國片產業結構、拍片方向及市場定位,輔導金政策宜確定「文化性、觀賞性兼具,創作形式多元化,創意豐富」的輔導方向。據此,文化部應藉由輔導金影片的徵選,導引國內電影工作者朝多元化創作及加強電影情節敘說技巧方面努力。

至於業者最需要的資金,文化部雖然要引進至少120億資金,打造影視國家團隊;然而,兆豐金董座張兆順卻指出「投資者找不到標的物,但影視業者卻也找不到資金」,點出了台灣影視產業目前的問題。

雖然政府相關單位已創建影視產業投融資機制多年,但因缺乏主動積極的作為,視野也不夠宏觀,以致企業界無法了解電影生態,裹足不前,成效不彰。

鑒此,建議文化部應先提供台灣電影產業的詳細資料包括影片票房及市場後續回收與參展情形、業界營運情況、廠房設備、政府各種輔導與融資措施、電影法規,以及拍片配套措施、市場規劃與院線安排等,以協助企業界人士順利籌組公司拍片。

同時文化部應協助電影界,將高科技電子公司、多媒體數位傳輸公司、平面媒體、網路經營者、軟體遊戲、漫畫出版及廣告公司等高科技產業與新興媒體業者,跟有生產競爭力的影視業者作水平整合,以注入企業經營新觀念,以影視小說、漫畫、網路動畫、軟體遊戲與戲劇創作等新領域擴展影視題材,並改善業者的數位影視製作能力,促成台灣電影業改頭換面,往多元創作方向邁進。

最後,提振產業的長遠之計是,文化部應跟教育部合作,大幅改進大學的影視養成教育,成立專門的影藝學院,與世界ㄧ流的南加大影視學院等合作,聘請歐美與兩岸知名影視學者與專家來台任教或講演,並引進先進設備,增加學生實習機會,同時並規劃新的影視教育系統,加強與業界的建教合作,全力培養導演、製片、編劇、演戲與行銷企劃等人才。

台灣電影產業各種問題糾結在一起,積弱不振已久,文化部必須有宏觀視野,積極地與政府相關部會與各界人士合作,作有效的資源整合,全方位地改進電影養成教育、培養電影人才,改善影片產製環境,並引進企業界與數位產業的力量,提升業界的製片品質,而後再打通資金與國片映演通路,加強國際合作拍片,協助業者拓展海外市場,方能突破台灣電影困境,帶動國片的起飛。

*作者為退休公務員,曾於前行政院新聞局電影處工作多年,負責國片輔導金規劃及協助國片參加國際影展等工作,曾撰寫長達五、六萬字的「突破台灣電影困境」專題研究報告。


相關報導
台灣媒觀》從國片建立文化自信-再談映演比率
台灣媒觀》我要活下去:映演比率能救國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