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你也短影音中毒了?短暫爽感滑不停,「抖音腦」如何影響人腦記憶?

家中有2個小學年紀的女兒,雖然她們目前還沒有自己的手機,但已經各自有一台平板,使用平板除了上網查資料和玩遊戲,最常使用的功能就是透過YouTube來「看影片」,她們不是追劇或看電影,而是喜歡看一些搞笑的短影片和短劇,這些影片可能來自YouTube、Instagram和TikTok等平台,喜歡跳舞的大女兒也喜歡看各種關於跳舞的影片,喜歡運動的小女兒則是看各種運動員的影片。這個世代長大的孩子,幾乎天天都在「滑」手機和平板,顯然我的2個孩子不是特例。

根據調查,台灣國小3年級到大學4年級學生中,使用入口網站習慣而言,近50%最常使用 Google,其次超過45%最常用Instagram,使用YouTube的有超過35%,TikTok超過25%,最後使用臉書(Facebook)的則大概有23%,臉書使用者大多是「長輩」早已不是新聞,但可以發現Instagram和TikTok的使用率愈來愈高,其中就以觀看短影音為主。若單從社群媒體網站的類別看,TikTok也擠進全球最受歡迎的前5大社群媒體之列,僅居WhatsApp之後,名列第5位,這些數據都明顯顯示「短影音」正在快速的占據你我生活的許多時間。

究竟短影音有多夯?最新數據顯示,YouTube Shorts 從2021年推出以來,全球每日平均觀看次數已達 700 億次,相當於全球每人每日至少看接近10部 Shorts 影片,每月大概有超過22 億人登入看 Shorts,不只觀看數持續升高,在YouTube上,這1、2年每天上傳 Shorts 的頻道數量成長8成以上,在台灣每月的活躍用戶也成長至超驚人的2,000萬人,2022年才推出的 Instagram Reels,目前全球每月活躍用戶則有30億人,台灣則有超過1,000萬人。不論是觀影行為、觀影數量和創作量來看,Shorts和Reels 這類的短影音目前正爆炸性成長中。

short video tiktok 圖/Shutterstock
short video tiktok 圖/Shutterstock

劈頭就「劇透」,台灣最哈美食、旅遊片

我來自傳統的有線電視影音內容製作產業,在前社群時代,當時大多製作的節目多是1小時或半小時1集的規格,影片內容講求「起、承、轉、合」,透過不同的地景和人物,慢慢堆疊敘事,有些紀錄片型節目,總體製作時程甚至有超過8年之久,這樣的製作和呈現方式,可能我的孩子已經不容易理解,因為相對那樣的「長影音」(long-form content),目前正夯的「短影音」(short-form content),更像是一種「高度情緒性產品」,必須要在短短幾秒內就吸引滑手機的人的目光,也因此會出現「先講結論」的現象,在傳統的「長影音」邏輯裡,如果「先講結論」可能就不小心劇透了,但對於「短影音」來說,不怕劇透,只怕被忽略。這背後當然其來有自,智慧手機的到來,讓我們的生活高度「零碎化」,除了睡覺以外的時間,人人幾乎是手機不離身,當然滑手機上的影片,也變成殺時間的一個活動。

短影音主要平台除了近期快速竄起的 YouTube Shorts,當然還有業界龍頭TikTok,從2016年以來,TikTok目前全球每月活躍用戶已經超過15億人,台灣每月活躍用戶則超過530萬人,主力客群介於18至24歲,甚至有調查指出,在美國用戶中超過3分之1是14歲以下的小孩。

到底TikTok上哪些短影音內容最熱門?台灣最流行的類型是美食、旅遊、音樂和搞笑等主題,都累積了數十億次的觀看量;日本最受歡迎的類型則是教學和食物相關內容;韓國人則是愛看舞蹈挑戰和美食類。TikTok上,也有台灣創作者引起國際注目,包括一隻名為「布布」的邊境牧羊犬,可愛萌樣席捲全球,還有以跳舞影片為主的「赫哥」、後空翻教練「奇軒」等人,也開始以沒有文化門檻的內容,透過短影音平台在世界上獲得關注。以全球TikTok來看,深受世界網友歡迎的內容和創作者更多元,包括拍攝英國倫敦地鐵文化和歷史的網紅、中東地區的短劇演員、超過80歲的瑞典畫家等。

成功的短影音創作者,透過流量和其他相關延伸周邊商機有機會賺進大筆財富,這其實不是太了不起的新聞,過去成功的長影音內容像是電影或電視節目,不是透過戲院賺票房,就是透過電視傳送來賺取廣告費,上鏡獲利的人只是從「電影明星」變成「億萬網紅」,畢竟能成功的短影音創作者實屬極少數,能夠有穩定的變現能力,不論是哪個國家的創作者,在現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下,更是困難。

煽動多巴胺!淪詐騙溫床、大人也上癮

但從觀眾角度來看,在短影音浪潮席捲而來的當下,不只是影片長度很短,我們的專注力和選擇資訊的時間也同時變短。在重視起承轉合的長影音時代,對於任何資訊的取得、理解和傳播,遠遠比現在的短影音時代來得更長更久,因為會有個「沉澱」的階段,但資訊量爆炸的現在,我們透過手機來取得資訊幾乎沒有成本,因此就容易被演算法控制,進而變成流量的貢獻者,這沒有對錯,因為就像過去我們也是票房或收視率貢獻者一樣,只是衡量標準變成點閱率和觀賞數等,也因此出現了更多隱憂,不只是傳統電視媒體所在意的色情和暴力,而是假訊息、容易上癮和隱私權等問題。

假訊息影響所及可能不只是我的孩子,連成人和長輩都可能被影響。短影音也可能是各式詐騙手法的重要傳播工具之一,因為「情緒性產品」重視在短時間內挑起你的情緒,消耗速度太快,導致許多人可能不查證就誤信,造成後續的精神上和財務上的損失。

除此以外,最近也看到朋友分享他們的孩子手機成癮嚴重,很多還不是因為打手遊,而是喜歡一直看短影音。短影音確實非常吸引人,成功的高流量短影音內容可能是非常煽情、震撼和爆笑,不要說兒童會上癮,大人都很容易一看就好幾個小時過去了,也有醫療專家表示短影音的爽感會觸發人類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因此看愈多會想要愈多,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它最重要的功能是讓大腦產生一種「獎勵機制」,也就是當你做了某些事,能夠馬上帶給人過癮的痛快。

phone scam 圖/Shutterstock
phone scam 圖/Shutterstock

短影音相對於長影音較為直覺和浮誇,為的就是達到在極短時間內提供高度刺激和娛樂的目的,因此如果長時間觀看短影音,在習慣接受短暫爽感的情況下,就會令人愈來愈上癮,後續便會開始難以專注在無法即時提供快感、節奏較慢的長影音內容,也因此有人稱此現象為「抖音腦」(TikTok brain),更有人因為其高度成癮性還稱之為「數位毒品」,但實際上,使用這個毒品成本幾乎是零,法律上也並未違法,所以各大社群平台當然全力齊發,短影音正鋪天蓋地的充滿我們的數位生活中。

在這個浪潮下,國外甚至有專門的心理諮商,來協助戒斷短影音的成癮,因為短影音的連續播放和情境切換,結合起來可能會損害人腦的記憶和執行能力,同時,短影音將複雜的敘事和邏輯,簡化到最簡單的形式,導致理解更加膚淺,對知識的吸收變得薄弱。

我也常想,如果不限制孩子使用平板和看短影音的時間,他們應該會很容易上癮。還記得小女兒曾經對著電視機螢幕想要「滑」,因為他們的邏輯裡,從手機到平板都可以滑,電視機可能是大手機或大平板,怎麼不能滑?習慣這些爽度爆表的短影音後,他們要如何面對相對沒有這麼刺激的書本和真實世界呢?

tiktok addiction 圖/Shutterstock
tiktok addiction 圖/Shutterstock

頻踩兒少隱私紅線,巨頭啟動「保護傘」

短影音帶來的問題還有個人隱私。前陣子我大女兒的同學一對兄弟,曾經在從學校回家的路上,遇到一名韓國網紅在街上拍影片,這位韓國網紅問這對兄弟,要不要去超商吃冰淇淋,已經習慣看各式短影音的小兄弟不疑有他,加上好玩和好奇,就跟著這位韓國網紅去吃冰淇淋。

影片上線後,雖然兄弟的家長同意孩子出現在影片中,但還是引起許多家長對於孩子隱私權的討論,除了兒童在陌生人影片上露臉是否適當和合法,你我大概都知道我們的個人資料早已被各大網路平台所收集,加上現在短影音的風潮,更容易讓人毫無保留地貢獻出自己的個資,這也是為何不同國家的政府會限制公務員使用特定社群平台,因為影響所及可能已經超越個人資訊,甚至會危害到國家安全。

因應短影音帶來的許多憂慮,TikTok宣布在晚上9點後,不會對13至15歲的用戶推播影片通知,18歲以下用戶禁止使用直播功能,使用時間也限制在60分鐘內;YouTube母公司Google則是關閉兒童和青少年的自動播放功能,並會針對13至17歲用戶提出休息與睡眠提醒和警告。

回到現實世界,在我即將完成本篇寫作同時,2個女兒剛寫完作業,正在使用平板收看短影音,而且看得津津有味。我知道就算社群平台開始了上述針對兒童與青少年等防範措施,但我們都當過孩子,面對父母,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我也跟他們分享我這期寫的內容,雖然我的孩子目前尚未明顯有短影音成癮症狀,也幸好他們平時也算自律,但身為處在這個短影音浪潮下的父母和影視工作者,我們也無法抵擋趨勢,就持續的觀察和陪伴吧。

我:「好了喔,今天看影片的時間到了,平板收起來了!」

大女兒:「好喔,我要去練跳舞了!」

小女兒:「我才看一下下誒,每天的快樂時光真短啊!」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