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保險局掂步伐 盯歐美輕中印

工商時報【彭禎伶】 每年第3季不少金控都派員到海外參加法說會,今年多家金控都表示,外資相當關心台灣金融機構科技化(FinTech)的速度及進度,也都認為台灣Fintech有些落後於鄰近國家如大陸、香港、新加坡及印度等,但有些不是業者不想做,是礙於法令或消費者保護,未必能在台灣推出。 保險業者私下表示,大部分公司都希望金管會儘可能開放各項業務,各公司做不做自行評估,但保險局目前希望整體壽險業聚共識、有迫切開放需求的業務才逐步開放。 另外也有壽險公司在開會時提出大陸及印度市場FinTech的做法,但保險局要求「最好能再增加歐美市場的做法」,業者也表示,各國市場特性不同,成熟金融市場未必有相關科技化的需求,且歐美市場未必與亞洲市場情況相符,競爭關係不也太一樣。 不過也有金融業強調,台灣金融相當發達,幾步就有一分行或自動櫃員機(ATM),民眾已習慣提領現金或用信用卡交易,跟大陸金融不普及,直接跳躍式發展第三方支付、電子錢包等情況並不一樣,同時台灣消費者保護極嚴格,一旦有金融糾紛或爭議,各界第一個就要金管會出面解決,要金融業負責。 業者坦言,光是高資產專業投資人才能投資的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投資爭議,各界都要金管會跟銀行負責,完全不考慮投資人也可能有責任,在這種「理盲又濫情」的情況下,官員對科技開放自然會考慮比較多。 另外如壽險出現詐保、謀害被保險人事件時,社會多半批評保險公司及保險局,因此保險局對親晤保戶及保戶親簽上完全不能鬆口,投資型保單則擔心投資風險及後續糾紛,要求保險公司一定要詳細解說保單內容、提醒保戶投資風險,也不太放心「保戶自己上網看」。 而各壽險公司情況不同,有人要兼顧壽險業務員的生計,未必同意全面開放網路投保或網路保單比較等功能,不能全怪金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