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台灣綠電和人才雙缺,促使企業加快布局海外?

從俄烏戰爭到以巴戰爭,再到美國不斷祭出對中國各種新的管制措施,地緣政治的衝突每天都有新進展,但是,美中角力的演變,對台商企業有何挑戰?還有未來可能有哪些商機?我覺得大家討論的不太多,也藉此專欄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有關地緣政治的衝擊,對台灣製造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要移到海外生產,尤其是到歐美日等成本較高的地方,很多人覺得這對台灣製造業是很不利的。但日前我聽到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的分享,發現這個想法不一定對。

物美價廉成淨零罩門,出海設廠減碳更有利

徐秀蘭說,過去台灣製造業的競爭優勢是「物美價廉」,但未來在淨零碳排的要求下,還要比誰的碳排低。環球晶在美國德州及丹麥都有工廠,這兩地的綠電占當地供電的38%及60%,但是台灣綠電只占整體供電的個位數,「如果電不綠,CEO的臉就要綠了」。

此外徐秀蘭還提到,過去企業要擴充,跨國併購優於自建工廠。但如今情況已經改變,尤其是敏感性科技產業,自建會比併購要好,因為各國對於蓋工廠都有補貼,因此投資1元可以當1.2元用,但併購無法獲得補貼,跨國併購甚至難度更加高,因為各國都嚴格審核。

環球晶是透過併購起家的標竿企業,過去透過4次跨國併購,如今在9個國家擁有18個工廠,其中只有3個是自己蓋的,8成產能都靠併購而來。徐秀蘭的說法,是台灣企業因應地緣政治衝突下,非常直接且具體的經驗談,很值得大家參考。

過去台灣成功的模式,最重要原因就是台灣成本低,不管是人才或產品的性價比都很高,所以可以做出物美價廉的東西,但當全球對淨零碳排的要求日益提升,對台灣產業發展將是一大罩門,台灣若無法跨過這個門檻,對於以台灣為基地的製造業將是一大災難。

產品做到物美價廉是企業分內的工作,但碳排低則有不少比重是政府的責任,若綠能政策無法達標,對根留台灣的企業將是明顯的懲罰。台灣綠電比重這麼低,這是很難否認的事實與困境,也是明年新總統上任後最需要推動改善的方向。

徐秀蘭說未來自建廠房比併購更重要,這對台灣企業海外擴充及國際布局來說,還有另一層意義。過去大家認為企業被迫到海外設廠,會形成效率降低及成本升高,但在淨零碳排要求下,就近生產反而可以強化與客戶的關係,並增加供應鏈韌性,就近供貨也可減低運輸過程所造成的碳排。從這些角度來看,企業到海外設廠並非全是缺點,若布局得當,反而是競爭力與影響力的延伸。

CAR FACTORY 圖/shutterstock
CAR FACTORY 圖/shutterstock

不只海外搶人,政府也須祭手段留人

除了淨零碳排帶來新挑戰外,台灣企業海外投資大增後,接下來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要到海外搶人才。

日前我到新竹主持IBM的AI論壇,與會者提到台灣社會有3大挑戰,一是高齡化社會提早來臨,二是少子化導致人才不足,三是淨零碳排有重大考驗。其中不少與會者都講到近來人才難覓,而且不管外商或本地台商都有類似困擾。

其實,台灣人才不足問題由來已久,但近年來最大的原因是半導體發展太迅速,導致人才供需失衡。例如台積電目前有7萬餘名員工,最近3年雇進來的就高達3萬人,這個數字相當驚人,因為台交清成4所頂尖大學電機電子相關研究生,每年畢業生加總起來大概2、3千名,台積電3年內橫掃國內人才市場,雇的員工數量是4所頂大10年研究生總合,難怪大家都找不到員工。

所以我開玩笑說,每家企業都抱怨找不到人,其實最大罪魁禍首是台積電,因為這家公司搶走大半人才,還把台灣綠電也買掉一大塊。不過,這也意謂不論台積電或其他公司,未來只能到海外市場搶人才,誰能搶到最多優秀的腦袋,讓人才願意為台灣企業所用,才是台灣的出路。

台積電 圖/邱品蓉攝影
台積電 圖/邱品蓉攝影

人才不足是台灣的大考驗,也是綠能政策外,政府另一個重要使命。所有產業發展都要靠人才,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事情了。但是,目前台灣許多政策與這個大方向卻是抵觸的,例如對外國人才來台,有許多不友善的設計,外國學生來台念書,也沒有積極的辦法把人留下來。過去政府缺乏跨部會協調,有些部會聲音特別大,這些都需要政策做更好的整合,才能讓人才為台灣所用。

地緣政治帶來挑戰,但也衍生出新機會,對台商企業來說,美中角力或許讓台灣失掉部分中國市場商機,但卻開啟另一扇窗,有更多新機會赴歐、美、日等國家發展。台灣若能把握亂世中的商機,就有機會在險中求勝,甚至因禍得福、化危機為轉機。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