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創、企業忙「科技接水管」,為何跟風趨勢還是FOMO?

年底到了,愈來愈多行銷場合開始講明年的趨勢,產業開始用市調、數據收集產生報告,而專家解讀報告並預測趨勢。

報告大致上可以從2個方向切入,一個是產業調查,一個是成長預估。產業調查那一端,就是彙整產業的這一方,會在哪方面增加投資?預期客戶會需要什麼樣的服務?

成長預估這一頭,就是看市場占比有沒有增加,消費者行為有什麼樣的改變?對比過去幾年的數據,拉出一條趨勢線。

產業調查只要取樣方法沒有問題,符合樣本數有效性,並且沒有誘因等偏差,那麼業界公司觀察需求方市場,可以說,雖然沒法量化,但可以知道整體聲量,雖不中亦不遠矣。而趨勢線的預估,就有很大的差異了,5年之後市場會達到哪裡,每一個調研單位對於數據解讀和預測方法都不同,可能會有倍數的差異。因此不要看到說,到2026年市場將會有多大,就把它當真了。

marketing 圖/Digit Spark 提供
marketing 圖/Digit Spark 提供

新創、企業流行跟風,未必能撐到最後

很多新創公司做的題目,是符合趨勢的,最前面做出了Traction(這個名詞翻成市場牽引力,我還是覺得怪怪,大家都用英文比較能理解)或許能引起天使投資人的興趣,但是在趨勢到來之前,並沒有真正的商業模式,所以沒法做到轉換,最終沒有支撐公司的現金流而失敗。

所以許多人開玩笑說,創業跑在趨勢未走到應用之前,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許多新創的題目,一直到好幾年後,由後進市場的人做類似題目而獲得大成功,只能說,趨勢沒有錯,但要等到市場環境水到渠成了才能做。

雖然,在資本市場資金比較充裕的環境,新創一路深耕技術好幾年,可能都增資到第N輪,然後就推出一個轟動武林,對岸稱為「王炸(比喻隱藏到最後給人重磅消息的事情,源於鬥地主遊戲牌型的其中一手)」的產品,例如Open AI推出ChatGPT,你看是不是王炸了?

但大部分的創業環境,沒有這個市場條件,往後走18個月內一定要有支撐的現金流,沒法一直做趨勢上很夯的題目,所以就Pivot(指創業時的關鍵轉折)來Pivot去,最後還是無法產生營收,錢也燒完了。

企業也經常跟著趨勢做轉型,把趨勢上的名詞都放上了公司簡介,但其實這些名詞沒有一樣對於公司成長或客戶體驗是真的有意義的,都是為了做而做。

就以過去幾年常講的「大數據」來舉例,有些企業存不到2顆硬碟的數據量,來源也沒有增加,更沒有分析解讀方法,就這樣放在公司的資料庫裡面,連資料分析都做不好,更遑論產生什麼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更有甚者,因為怕資料被盜,不敢上雲端,用各種安全方法把資料鎖在公司內網儲存單元,等於被束之高閣。

為了企業轉型,各種「科技接水管」活動,但沒有真的讓工作更便利,使用度自然也很低。「別人有、我們也要有」的思維之下,只是浪費了許多人力和時間而已。

趨勢潮流_trends_shutterstock_422834425.jpg 圖/Shutterstock
趨勢潮流_trends_shutterstock_422834425.jpg 圖/Shutterstock

FOMO再多都是浮雲,不如潛心研究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翻譯為錯失恐懼症,指擔心自己的沒參與到什麼事情,所產生的不安與焦慮。因為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擔心一不小心,就成了落伍的那群人。
某位股市名人的Podcast節目中,常常批評那些不做功課就衝進場的人為FOMO仔。

我光聽聞哈佛教授說:「AI不會取代人類,但使用AI的人會取代不用AI的人」,就感覺自己也快FOMO起來了。

朋友曾跟我說,FOMO有時候是好事,花時間看趨勢,至少比其他浪費時間的活動有意義。但是FOMO就是花大量時間在表淺的趨勢,沒有真正了解,只有名詞解釋飄來飄去而已。與其看這麼多趨勢卻不求甚解,不如花一些時間挑出哪些能有實際的應用,多花時間去潛心研究。

幾年前,我和當時國小的兒子,在東南亞搭乘鄉間火車,兒子看到小小一塊田裡,有很多位插秧的農人,他疑惑地說:不是有耕耘還是插秧的機器嗎?他們為什麼不用機器節省人力呢?

我回答他:當人力比機器便宜的時候,去買一台很貴的機器,有必要嗎?

不管是新創或企業,能解決什麼問題,才是參與趨勢、參與到什麼程度的最根本考量。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