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科技問世,為何總被唱衰沒前景? 雙重欺騙期的背後奧義

在奇點大學,我有機會受到史丹佛大學教授保羅.薩福(Paul Saffo)的指導。我首次深入了解了創校者彼得.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的觀念,特別對於新科技的6個D特點:數位化(digitization)、欺騙期(deception)、破壞性(disruption)、去貨幣化(demonetization)、去物質化(dematerialization)、和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當中的「欺騙期」尤其引起我的注意。這個階段代表著新科技在初期的緩慢發展,很容易讓人誤以為這是一個沒有前景的產業,或是即將面臨失敗的技術,但從字義上看,也有讓人被欺騙或受到欺詐的含義。這讓我想起最近在台灣的J牌交易所關停事件,這家公司一夜之間消失,人去樓空,有如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的在地版本。過去,他們曾請來知名歌手和大咖明星與網紅節目代言,結果卻讓不少人血本無歸。

「新玩意」問世被唱衰,時間推翻過去認知

回到過去,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哪一個科技,其發展過程中總是伴隨著一個或多個欺騙期。南海泡沫事件是其中的經典案例,1720年,英國的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的股票價格飛漲然後迅速崩盤,這是因為人們對於新大陸的熱情過於盲目。再來是1820年,蒸汽汽車在英國的出現,當時的馬車伕和一般大眾都對這種「會跑的鐵盒子」抱持著懷疑和反感,許多人甚至認為它只是一個短暫的噱頭。

1975到1985年之間,個人電腦初次亮相,許多人認為沒有家庭會需要這種「高科技玩意」,甚至有雜誌大膽預測這只是一時的熱潮,封面上的標題寫著:「沒有任何人會想要一台在家中的電腦。」(There is no reason anyone would want a computer in their home)

這種觀點在當時似乎合理,但從今天的角度看,卻大錯特錯。網路拍賣的濫觴 eBay於1995年創立,沒有人相信網路拍賣會成功,更不用說人們會在網路上互相信任。

Napster的案例也不例外,這家公司因其MP3軟體被告上法庭,世人開始將MP3視為盜版的代名詞。然而,回看這些事件,我們不禁要問,是不是所有看似前景不明朗、其中甚至充斥欺詐與犯罪的新興技術,最終都會翻轉我們的認知,成為改變世界的關鍵?

computer 圖/Pixnio
computer 圖/Pixnio

投機者畫大餅,釀詐騙溫床

但上述所說,多半是一重含義的欺騙,也就是讓人們誤以為某項新科技不會成功,然而別忘了另一重含義的欺騙——被詐欺、被騙。技術是中立的,有問題的多半是人。

面對這些新科技,社會普遍停留在前期的「欺騙期」裡,很容易受到誤導,認為這個技術不具商業價值或不可靠。

但也有人在不夠理解這些科技之前,便太過超前地相信這個新科技可能帶來的投機或投資的機會,有些不擇手段的公司或團隊利用這份不確定性,行騙於市場。就拿2000年的網路泡沫為例,當時有很多公司藉著網路熱潮詐騙投資者,但也有像是Google或亞馬遜(Amazon)這樣的公司,從那時起就開始穩健成長,如今已成為科技巨擘。

所以,每一項還不成熟的新技術,都有它的欺騙期。這不只是外界對它的誤解,還有真正的欺騙行為發生。

因此,當我們面對還不成熟的新技術時,必須意識到這個「雙重欺騙」存在的可能;一不小心,我們或許會誤以為這個技術沒有前景,或者真的受到某些不良公司的欺騙,或者看見欺詐的故事就誤以為這項科技沒有前景而再也不願意投入或理解。

但無論作為投資人、參與者或消費者,筆者還是會鼓勵理性擁抱新科技,但無論是時間還是金錢的投入,都務必要找尋多個足夠可信的資訊驗證來源,可以是家人、朋友,可以是寶博士的 Podcast 頻道《寶博朋友說》,當然更可以是本雜誌每期豐富的內容,如果我們只是盲目追隨一些所謂的專家或名人,很可能在新技術度過「欺騙期」之前,就已經被真正的欺騙了。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