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空汙、供電難兩全 賴揆應思考祭出核電時機

工商時報【呂雪彗】 空汙問題嚴重,成為國人健康隱形殺手,秋冬季節一到,全國西部走廊一片霧茫茫,近日北中南民眾都十分「有感」。但管制空汙與供電穩定,孰輕孰重?賴揆將面臨兩難抉擇。 環保署與經濟部這次在空汙法修法中,針對「會同」或「會商」產生的爭議,正是環保與經濟多年來衝突的「縮影」,尤其這兩年,火力發電所在綠營執政縣市,均以改善空汙為名要求台塑麥寮汽電、中火、興達等減少生煤使用量,造成電力短缺,光中火缺口就占全國供電2%。 面對賴揆在「五缺」對策宣示,明年備轉容量達6%以上、不缺電等宣示,台電董總恐怕最忐忑難安。不過,賴揆也無法置身事外,因為一旦缺電,執政團隊不可能只拿董總或經長當祭品對外交代,賴揆拚經濟確保供電穩定承諾一旦跳票,內外資勢不敢來台投資,對台灣投資動能疲弱更雪上加霜。 環保署不想被經濟部掐住脖子,擬掌控防制空汙自主權,不難理解。尤其據學界統計,2016年台灣一整年PM2.5濃度低於15微克天數,竟只有不到10天。更糟的是,台灣因肺癌死亡人數逐年飆升,空汙的可怕夢魘,環保署自無法視若無睹。 只不過,經濟部的憂心不是沒有道理,在蔡政府2025年全面轉型走向非核家園之際,經濟部除一面力推再生能源,另一面也要力求電力穩定供應,若轉型過程年年缺電,「非核家園」不過是天邊美麗的彩虹罷了,禁不起檢驗。因此,經濟部苦心孤詣設法穩定供電及確保能源安全之際,地方群起減煤的效應,是「穩定供電」不可承受之重。 即使未來燃氣占比要調至50%,但燃氣碳排也會超過許可上限,加上燃氣只要海象不佳或人為疏失,就可能斷氣,氣源從哪來,能否穩定供應,在在都面臨挑戰。 減煤和非核形成強烈矛盾,蔡政府放著尚未除役的核一、二廠不用,卻時時擔心減煤對供電的衝擊。看來,賴揆在為空汙和能源安全扮公道伯之際,應務實考量祭出核電最後手段的適當時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