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賣雜誌起家的大誌,為何肯砸千萬做好新聞?給媒體轉型的另一條明路

自2005年起,一家公司透過社會投資(social investment)的方式,支持超過550個組織,總金額達到8千萬英鎊。2023年,自己管理的投資資產總金額為4,500萬英鎊,獲得資助的社會企業有140個,而為這些被投資企業工作的英國人有150萬名。同一年,以諮詢顧問角色參與的投資基金總金額則是高達600億英鎊。

上述數字可能會令讀者聯想,能有如此經營規模的企業,應該是一家大型金融機構或投資顧問公司。這家公司其實是英國大誌集團(Big Issue Group)。在台灣,人們對他們的印象多半是街友販售雜誌創造收入。然而,1991年成立的大誌集團,早已成為全球影響力投資的先行者與典範案例。

致力救濟貧窮,5大營運策略要讓「人人有工作」

從創立至今,大誌集團一直致力解決英國的貧窮問題。它所執行的影響力投資,94%都是跟貧窮有關。大誌集團為自己訂立一個5年策略目標(2021年到2026年),希望在2026年透過它的產品與服務能夠為1,100萬名英國人帶來正面的影響力。

英國的貧窮問題相當嚴峻。2023年7月為止,英國有52萬名勞動者(占總勞動人口的35%)超過6個月都找不到工作;在2022年,有8%的英國成人(總數420萬人)面臨財務困難,2023年情形更為嚴重,來到11%(總數560萬人);英國有43%的社會住宅承租人及35%的一般租屋者,繳了房租後就有生計問題,有900萬名英國租屋者貧窮過日子;屬於收入分配階層後40%的英國人,比收入分配階層前20%的英國人,容易健康出問題的情形多出將近2倍;收入最低階級的英國人,比收入較高階級的英國人,遭遇到暴力犯罪的情形多出73%。

這些數據彰顯一個事實,那就是貧窮所牽涉到的社會問題,遠遠超過就業機會與收入分配。

大誌集團認為,「學習與就業」、「財務與數位包容」、「住宅」、「健康與福祉」及「社區與環境」這5大面向的推動工作,才能帶動系統性與長期的社會改革。大誌集團稱為5大影響力支柱議題(impact pillars)。對大誌集團而言,商業市場的經營是解決貧窮問題的最佳路徑。在《2023年大誌集團影響力報告書》中,集團執行長Paul Cheal及集團主席Nigel Kershaw寫道:「我們深信,商業營運的改革力量能夠帶動社會的變遷⋯⋯,貧窮的永續解決方案不能只靠慈善活動,需要創新的商業解決方案,讓個體與社區有能力自己創造收入、學習成長及進步繁榮。」

大誌集團為從販售雜誌起家的社會企業。經過30多年發展,現今集團規模已擴大為6大事業單位:媒體、社會投資、就業培力、改變人生社區利益公司、政策倡議及公開市場投資顧問,再結合上述5大影響力支柱議題的訴求,大誌集團的願景是打造一個人人都有工作的世界。

在每項支柱議題上,大誌集團都有設計多元與靈活的投資工具。針對被投資方的企業發展階段需求,大誌集團會提供創業初期的借貸基金、企業擴張的投資基金等;針對被投資方的主體事業類型,例如教育訓練、就業機會、政策制定等,大誌集團都會進行資源投入的評估。

大誌 big issue group 圖/big issue group X
大誌 big issue group 圖/big issue group X

大誌專攻影響力新聞,催出新動能

然而,大誌集團的特色並非是龐大的投資規模及創新的投資工具,因為我們在其他影響力投資組織也可以看到類似的發展樣態。把新聞當作是解決方案,才是大誌集團的特別之處、其成功的祕訣。

影響力投資往往需要相當大的溝通成本,召集所有利害關係人一同加入改變的行動。大誌集團非常重視社會的溝通,新聞報導的內容會為影響力投資創造加乘的效益。根據報告書的數據,大誌媒體事業共發表超過1,600篇關於學習與就業、金融與數位包容、住宅、健康與福祉和社區與環境的故事。把新聞報導當作議題溝通的有效工具,同時啟動實質的解決行動方案,大誌集團稱這樣的作法為「影響力行動新聞」。

近年來,面對紙本銷售量不斷下降,以及廣告營收減少,台灣的媒體經營(不論是報紙或是雜誌)一直在追求轉型。媒體積極開發除了新聞以外的業務,包括舉辦論壇/講座、策畫展覽、開發周邊商品、成立電商等。冀望數位發行帶來營收,是台灣媒體特別著重的轉型方向。

現今數位轉型的最佳案例是美國《紐約時報》。2023年的數位訂閱會員人數達到1,036萬人,為該報創造有史以來第1次超過10億美元的數位訂閱年營收。《紐約時報》的目標是,在2027年數位訂閱會員數達到1,500萬人。

大誌集團的發展,讓台灣媒體經營者了解到,媒體轉型並不一定只有數位發行這條路徑。用新聞的力量實質改變世界,成立影響力投資的事業單位,是媒體經營者在使命感經濟時代應該要投入的創新工作。

責任編輯:蘇柔瑋